【抓规划 促改革 创一流】把脉环境,为健康支起绿色防护网 ——记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项目“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特征识别、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

22.03.2017  21:27

    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受到公众的较大关注,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问题也成“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更是成为“十三五”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如何才知道环境是否健康?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危害和风险如何评估?如何控制?为了寻求解决方案,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多年研究,共同完成了“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特征识别、评估与风险控制技术”项目,为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并获得了2016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独特的环境困局

    环保部华南环科研所副所长于云江研究员介绍:“当前我国环境健康问题突出,发达国家长期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时期集中出现,致使我国环境污染呈现结构型、压缩型、区域型的特点,其对人群健康影响过程亦十分复杂,且危害多样。

    然而,目前国内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环境污染、健康危害各自领域分别开展, 缺乏能够揭示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的识别与评估技术,以及从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识别、评估到有效控制的完整技术。加上我国环境污染具有多介质、多途径和多污染物叠加的区域性特征,其导致的健康危害更加复杂多样,这也使得中国的环境健康管理不能照搬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现有的针对特定污染物和特定健康危害问题制定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为环境“”把脉开方子

    人生病要求医,环境“生病”了也要治理。华东理工大学资环学院李辉教授表示,近年来我国环境管理的目标逐步向质量改善和风险管理转变,新的环境保护法第39条明确“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而环境风险管控的核心就是污染与健康危害的特征识别、效应评估以及健康风险控制。

    判别病因,才能对症下药,环境与健康风险管控同样如此。针对“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的识别与评估”这个核心问题,项目研究人员有针对性地攻克,有效地做到了识别“”因,对“”下药,为环境与人体健康支起了绿色“防护网”。

    在特征识别方面,研究人员发明了基于健康风险的特征污染物筛选技术,建立了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特征识别指标体系,以及区域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特征识别技术。

    在效应评估方面,他们创新集成了适用于区域尺度多介质、多类别的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评估方法,将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信息相融合,开发了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识别与评估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而在健康风险控制方面,他们又发明了区域环境污染健康风险控制技术。由他们研制的毫米粒径的海绵铁-铜(或银)双金属催化剂以及可见光催化海绵铁的新型类芬顿反应降解技术,可以高效去除土壤、地下水环境和废水中的氯代烃、石油烃、氯酚、罗丹明和四溴双酚A等高风险污染物。

    关键看“疗效

    目前,该项目研发的技术申请国家技发明专利21项;取得软件著作权2项;制定环境保护行业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2项;发表论文38篇,出版专著1部。

    该项目建立的识别与评估技术,在兰州大气污染区、松花江典型水污染区段和浙江台州电子垃圾复合污染区等典型地区成功应用,识别和评估了区域环境重金属、多环芳烃、氯代烃等特征污染物及其人群健康危害。

    此外,项目研究成果还应用到环保部和卫计委联合开展的“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项目,指导开展了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健康调查工作。“项目研究成果对于开展全国性、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状况调查具有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提供的应用证明明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