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李海丰:在沪工作20年 最不舍这身白大褂

27.01.2015  11:39

  人物档案:姓名:李海丰 年龄:45岁 籍贯:哈尔滨 梦想:做一名好医生

  在我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合影,那是不久前我们和一名97岁老年患者的合影,在我们的精心治疗护理下,这位髋部骨折的耄耋老人终于康复出院,兴奋之余,我们与老人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我今年45岁,是哈尔滨人,来上海工作已有近20年,一直在同济医院担任外科医生。20年来,医疗行业的工作压力愈来愈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不少同学转行了、我爱人也跳槽到了医药公司,可我一直没舍得脱下这身白大褂,因为我喜欢站在手术台前的感觉。

   最难熬的事情:上海的冬天冷得受不了

  当医生是我从小的梦想,从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毕业后,我不甘心在当地医院平平淡淡过一生,在导师的鼓励下,我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攻读博士。

  刚到上海时,感到自己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生活起居很不适应。尽管我是东北人,可是上海的冬天却让我难以忍受,就像现在的流行语“有一种冷叫北方不懂南方的冷”,东北虽冷,可屋子里都有暖气,而上海室内没暖气,那种彻骨的寒冷让人受不了。为了抗寒,晚上睡觉时我只能多盖几条被子、焐着热水袋让自己暖和起来。

  过了“气候关”,和无数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一样,我还面临着一个最棘手的问题———“住房关”。成家后为了方便爱人上班,我们在新华医院旁租借了一套便宜的老公房,我特地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从杨浦区骑上近一个小时赶到单位,当时也不觉得苦,就当锻炼身体。经过几年奋斗,2003年,趁着房价还算合理,我们在大华新村贷款购买了一套住房,总算在上海安下了一个小家。

   最喜欢的感觉:站在手术台前的成就感

  大家都知道,但凡医学院毕业生,最优秀的都会选择去外科,因为这里的挑战大、成就感强,当时全校成绩第3名的我就选择了骨科,这一点让我至今感到自豪。每当看到肢体受伤、痛苦万分的患者在我们的治疗下康复出院,心里就特别有成就感。我记得最长的那次手术足足进行了24个小时,那次,我们一天一夜没吃过一口饭,就靠喝水维持体力,整个人处在亢奋的状态,一点不觉得累,可是手术结束后就瘫倒在椅子上了。

  十多年前刚做医生时,还是挺受人尊敬的,一穿上白大褂,我的自我感觉特好。可是,如今医患矛盾频发,我身边的同学纷纷选择了转行、跳槽,我爱人也离开医院去了药厂,但我仍然舍不得走,留在了同济医院,因为我喜欢站在手术台前的感觉,做一名外科医生的成就感是其他行业不能比的。

  不过,这些年来,我也越来越感到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就拿上次那件事来说吧,我在看门诊时笑着与患者进行沟通,可是,病人却怒气冲冲地质问:“医生你为什么嘲笑我?”我明明是想表现得更加友好,谁料却被病人误解,当时真的挺胸闷的。可是事后想想,他是病人,原本就心情不好,我们怎能和他们较真呢?从此,我总是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病人,自己的情绪也好多了。

   最亲切的称呼:管老人们叫“80后90后

  令人高兴的是,如今,我们科室专门成立了老年骨折防治中心,致力于老年骨折患者的微创治疗、术后康复等临床研究。随着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仅来我们科室就诊的骨折病人中,老年人就占了40%左右,其中八九十岁的老人特别多,我们管这群老人叫“80、90后”。

  就在不久前,我们收治了一位97岁的老人,老人因在家不慎摔跤导致髋部骨折无法行动,如果不及时手术的话,很可能因此长期卧床。在医疗和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通过微创手术使老人康复出院,在这之前,我们还为100多岁高龄的老人成功实施过手术呢!我为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感到骄傲。

  在手术台前站了这么多年,我还是坚持着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我也想代表咱们这个群体说一句,希望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专心地发挥自身所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病救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