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妇联心理健康实事项目实现36街镇全覆盖

19.12.2014  13:49

  因女儿恋爱问题而想不开的老人,拿“啃老”儿子毫无办法的母亲,身患精神类疾病却不自知的居民……援助到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能帮他们解开心结乃至挽救整个家庭的和睦。浦东新区妇联的“和谐浦东·幸福我家”项目,做的正是这样具体而微却意义重大的实事,该项目也是全市唯一的以心理健康为目标的区政府实事项目。记者获悉,经过四年探索和耕耘,今年,这一项目实现了浦东新区36个街镇的全覆盖。

  该项目的板块之一“幸福家庭心理热线”,2011年创办至今,累计接听时间已达10800小时,服务居民8914人次。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该热线的办公现场,管窥了这一心系居民幸福感的实事工程。

   实地探访“幸福热线”,一上午3人接听12个来电

  据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机构之一幸福家庭服务中心的首席心理学家刘晏华介绍,“幸福家庭心理热线”开通于2011年8月,是一条面向居民的免费心理咨询热线。每天10:00至20:00由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志愿者接听,用专业的分析为居民开解心事、疗愈心理问题,全年只有重大节假日才休息。

  12月16日,冬日的上午阳光正好,记者来到位于东方路的一套三居室办公室。10点不到,热线铃声响起。“您好!对,这里是幸福家庭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么?”记者看到,办公室以明亮温暖的色调布置,3门电话分别位于两个接线房间内,3位志愿者各自守候在电话前。

  这天上午相当热闹,电话铃此起彼伏,为不影响志愿者工作,记者只能趁着她们接电话的空隙,见缝插针地交流。一早从闵行坐公交赶来、单程近两小时的志愿者许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由三四十名志愿者排班轮值,每天排3到4名。每天、每个时段的来电量并不平均,有时安静一阵,有时极为繁忙;来电内容也各不相同,“有失恋想不通的,有婚姻遇到问题的,有子女厌学或网瘾不知如何处理的,也有倾吐青春期困惑的……

  这时,另一志愿者李女士刚刚接完一名外来媳妇的电话。“她因为老公有外遇而求助,而且涉及到她的户口问题,烦恼比较多。”而其对面的唐女士正在接听的电话,则是关于职场困惑的。“有的来电内容多,我们还要给予分析和建议,有时会打1小时以上。也有的求助不在心理范畴内,比如关于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之类,那么我们就把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转告他们,让他们有方向;这样的接听时间就比较短。”李女士说。

  有时,贴心而有效的接听还会让居民一路“追随”。许女士说,曾有一名来电者询问了接线志愿者的值班时间后,找了那位志愿者10多次。她本人也曾接到一名中年未婚女性的多次来电。“其实能够帮到对方,我们心里也很开心。

  记者粗略统计,这个上午,热线电话响了12次之多。中午时分,许女士拿出一叠外卖广告单:“看中午电话还多不多,多的话就不轮流出去吃饭了,叫外卖吧。”在这里,来电者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有时临近晚上8点,包都理好了,忽然进来一个电话接听到9点半再走,也是平常事”。许女士说。

   旅美老人越洋致电,6次谈话解开父女心结

  “许多家庭的矛盾都是从心理层面开始,个人的不良情绪往往令事情变糟。我们的理念是,与其等到矛盾扩大、发生冲突再来调解啊、打110啊,不如做好预防工作。”在刘晏华心里,“幸福”工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呵护居民的心理健康,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负面事件,从而产生正向的社会效应。

  刘晏华曾接过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电话。“2012年时,有位老人打电话来,一聊才知道,他在美国,半夜睡不着通过越洋电话找到了我们。”原来,老人随女儿到国外定居,女儿工作体面,感情生活却令老父很不理解。“他说女儿好几次的恋爱对象都是层次不高、他认为极不般配的男人,为此他苦苦劝说,女儿却和他吵起来,关系十分紧张。”老人远离亲友,又无法求助于讲英语的当地心理咨询师。“一次听国内朋友说起浦东有这样一条热线,就试着打来了。

  听了老人的倾诉,刘晏华并不急于劝解,而是与他聊起了女儿的童年。“从心理学角度,我要弄清他女儿是如何成长的,家庭是否温暖;谈恋爱只在乎对方对她好,而不在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内心是否是有寻求父爱补偿的因素……

  就这样边聊着家常、边对问题条分缕析,她与老人先后6次在热线中交流。渐渐地,老人开始意识到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什么,自己该如何弥补;也明白了指责并不是好的沟通方式,而是要在父女之间找一些温暖的话题,重建彼此的互动。“最后一次电话中,老人说‘谢谢你们’,告诉我他和女儿又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了……

  据介绍,幸福家庭心理热线至今累计接听时间已达10800小时,服务居民8914人次。由于广受认可,热线的黏着度非常高,单人最高来电次数达30次。

  为了更有质量地服务,接线团队还定期与心理咨询师督导一起探讨案例,进行业务提升。“例如有段时间经常接到关于中年危机中的性心理方面的咨询,对年轻咨询师来说有点不好把握,我们就通过学习和讨论来消除自己的困惑,更好地帮助居民。”志愿者许女士对记者说。

   1份专业调研,6大板块服务

  从“”入手,贴“”服务,这样的点子是如何产生的呢?浦东新区妇联副主席朱慧玲告诉记者,这一实事项目是建立在专业调研基础上的。2010年,在编制浦东妇女儿童“十二五”规划的调研过程中,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为此,同年底,浦东新区妇联与复旦大学共同完成了调研报告《浦东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感指数的测评》,并实现调研成果转化,申报并列入浦东新区政府实事项目。由此,这项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项目在浦东率先实施。浦东妇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整合各方资源,经过近四年来的实践,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出资、妇联牵头、高校参与、专业机构具体实施、志愿者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

  “幸福家庭心理热线是其中的一个板块。”朱慧玲介绍说,该项目的服务模式有6大板块:心理热线,免费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幸福课堂,在社区普及心理知识;心灵成长沙龙,分主题为居民解答心理困惑;心灵驿站,为居民免费进行心理面询;心理测评,为居民把脉心理健康;心理档案,为进一步开展好实事项目提供数据库。此外,服务团队还精心编撰每月一期的“幸福心理电子期刊”,发放到36个街镇,通过知识分享、案例回放、活动回顾、养生贴士等内容帮助居民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

  记者得知,心灵驿站是设立在街镇居民区的服务点,居民可在此做免费的心理面询。“从2011年的6个街镇,到今年的36个,在浦东新区实现了全覆盖。”刘晏华说。浦东很大,许多志愿者服务一次就要奔波数小时。“有志愿者住在浦西,到浦东万祥镇这样的地方,来回要4小时;有的地方公交车班次少,等一趟车要几十分钟。但他们毫无怨言。”幸福课堂和心灵成长沙龙也是依托心灵驿站开展的,前者是送教上门,把心理学课程开到社区乃至田头;后者是20个人以内的互动,以隔代教育、婆媳关系等主题,探讨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心理危机。

  深入社区的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去年,一位苦恼的妈妈因儿子大学毕业在家啃老而到心灵驿站做面询,在咨询师的鼓励下,第二次,儿子跟着妈妈一起来了。经过交流,咨询师发现这是一个溺爱型的家庭,妈妈常常一边指责儿子“不来塞(沪语:不行)”,一边将他该做的事包办代劳了,久而久之造成了儿子的自卑和能力不足,以至于大学毕业不敢找工作。发现症结后,咨询师一方面告诉母亲要调整做法,一方面梳理儿子的经历,告诉他“能考上大学说明你能力不差”,让他改变认知,敢于尝试;而后又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教他怎样选择职业、面试如何准备……终于让这一家人走出了困境。

  心灵驿站不但为居民疏导心结,还发挥了及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并转介到专业医院的重要作用。2012年,一位心理疏导员发现自己服务的社区里有个中年男子言行有些不对劲,交流后判断他有精神分裂迹象,遂联系他的家人。在送医当天,该男子果然发病了。及时的帮助避免了他病情恶化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迄今,心灵驿站已为居民提供心理面询900多次,累计接待时间1850小时;开展幸福课堂与心灵成长沙龙200余次,累计受众突破万人;有近2000名来驿站参加活动的居民在这里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正如“幸福心理电子期刊”创刊号中所说:“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公益服务正从每个细胞的健康着手,让涓滴正能量汇入整个社会。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