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农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成果丰硕

02.02.2016  14:5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国家战略,是《上海市2015-2017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九大重点项目之一,是区政府实事项目。浦东农校作为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从2013年起,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肩负起探索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战略难题。为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区农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根据农业从业者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浦东农校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平台。配合区农委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工作,区农校先后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养、职业农民学习特点、职业农民继续教育路径等课题研究,为加强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机制建设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起草区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意见、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职业农民奖励扶持政策和职业农民培育“十三五”实施意见等工作文件,组织各类研讨会、培训班,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开展。总结区培育工程“1+2+X”模式并在全市推广,为全市树立了培育工程的标杆。多途径、立体化宣传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和典型,营造了良好的职业农民培育氛围,并吸引了《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日报》、《东方城乡报》、《浦东时报》、《浦东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按照区农委要求开展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明确了谁是新型职业农民,截至2015年底,共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167名,其中:生产经营型643名,专业服务型204人,社会服务型320人。并对职业农民实施动态管理,有利于加强针对性培育和职业农民队伍统筹建设,确保了农业扶持政策的精准化落地。

二是努力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一主多元”体系。经过实践,新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了区农校牵头、委属专业单位支撑、农业服务中心各镇站配合的“二级三层”组织架构。区农校是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区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提供专业技术和骨干教师,镇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发挥组织优势,示范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优势平台提供实训基地,各类资源向培育工程聚集,形成了“1+1>2”的整合效应。依托各级部门,区农校建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10个、田间教室47个,推动了“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施针对性、时效性、专业化、便捷化培训。以区农校为平台载体,建立了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和导师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多角度、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围绕产业编撰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安全作业等各类教材共计24本,开发了5个专业的视频教程,提升了培育成效。

三是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区农校积极争取政策,免费对职业农民开展学历教育,依托中农大开设农推广、动物医学等专业,联合上海开大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共计招收学员232人。扎实开展培训,严控培训质量。每年都开展农业从业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摸底调查,在培育对象上实现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对接和融合。围绕产业发展制定培育目标和培训计划,结合趋势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培训。适应农民学习和生产生活特点,以学员为中心,以生产经营现场为课堂,推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多种形式开展职业农民继续教育,入户为学员提供全程性的生产指导,打造永不落幕的课堂。区农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正在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各个产业都涌现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代表的现代农业领军人物,在浦东新区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义无反顾地承担起重任,纷纷申办家庭农场,推进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同时也培育出一批走在创业道路上、正在崭露头角的“80”、“90”后“农二代”,他们正在用与父辈不同的理念、视野和知识体系承上启下、开创浦东现代农业的崭新未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工程,农业部副部长、中央农广校校长张桃林要求,农广校(农民科教中心)要全面创新、重点突破、提质显效,在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贸区建设、科创中心建设背景下的浦东“三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现代农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浦东农校将以专注的精神担负专门机构的职责使命,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和基础建设,围绕农委中心工作,全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