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思政课悄然“变脸”

21.03.2016  10:00
      看台上一位位辩手,口若悬河,或慷慨陈辞,或机智反驳。中国道路是否具有世界意义?回顾历史,应当铭记辉煌还是铭记苦难?金钱追求与道德追求能否统一?全球化是否有利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不久前,来自我校10多个学院的30名本科生,分为10支参赛队伍共同参加了同济大学首届“使命与担当”社会实践与创新竞赛决赛。
      这是我校面向本科生的4门思政课的一次“联合行动”,首次联手将“辩论赛”引入到4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这也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探索具有“同济特色”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又一创新改革之举。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立足于同济大学的特色和资源,力求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引导同学们将思政课所学灵活运用于自身的学习与生活,让思政课真正为大学生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晓强教授说。
毛泽东思想概论》促进思想认知       “我们宿舍没有厨余果皮,那么就可以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类进行分类。”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许琪说。
      上学期修读毛概理论课的她,自愿报名参加了这门思想理论课首次特别启动的“校园垃圾减量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实践活动。在环保专业公司的指导下,她与四十名来自同济大学近20个院系的本科生一道,对所居住宿舍的垃圾展开调查、进行分类,并尝试循环利用废弃物。
      主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丽丽老师介绍,紧密结合同济大学正在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毛概理论课将课程中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整合为“可持续发展”专题,成为该课程所实施的专题式教学8大专题之一。同时,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和同济工科学子的专业特点,在邀请吴志强、诸大建等知名教授进思政课课堂、开设系列讲座的同时,启动“零废弃校园示范性探索与建设”,目的是强化学子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并将这种认知转化为他们实实在在的环保行为。
      在实践课贴校情、接地气的同时,毛概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也在悄然变脸。这是一场讨论课,“大学毕业生的生存压力有多大?”“如何破解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两三个小组同学正在以PPT,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紧随其后的,是一番“唇枪舌剑”、观点的激烈争锋……往昔沉闷的课堂气氛一扫而空。
      这些问题都是在课前面向同学们征集,大多是富有强烈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热点问题,有的还相当尖锐。而这些问题在现有教材中找寻不到答案,需要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分析,从而提出小组的观点。
      “我们觉得毛概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同学在给授课老师的邮件中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名师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让我们老师适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以引导,从而为同学们排解思想上的困惑。”赵丽丽老师说。
马克思主义原理”诠释“专业实验设计       “这个实验表明,肾脏功能通过自身调节,来维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这足以说明我们肾的功能的状态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它是在一个适宜状态内波动,这些波动为矛盾的体现形式。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
      这段文字,摘自医学院庞丽同学在家兔身上完成了“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及药物影响”的实验之后所撰写的论文。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份作业。
      “我们在发挥这门课程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发挥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主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小勇教授介绍说,为此,他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各环节都力求帮助学生分析、感悟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
      同学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设计、布置课外作业,将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与同学们的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设计紧密结合,同学们普遍反映,“没想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对我们的专业学习也有这么大的指导作用。
      2013年,这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经过一年多建设,该课程基本资源已在教育部爱课网上线,目前在线学习人数达千余人。
家乡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       “我的家乡奉贤位于上海市正南方,形状像是一块扁平的长方形,东西跨度比较大。因此东西乡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东乡更偏向于与之毗邻的南汇,而西乡则更偏向于靠近它的金山……”这篇名为《闲话奉贤三十年》的小论文,是地质学的胡虞杨同学所完成的“家乡历史调研”的成果。“开展家乡历史调研”,是同济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别增设的实践环节。
      作为本科生思政理论课之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对学生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课程负责人丁晓强教授介绍说,“我们在这门课程中,增加‘家乡历史调研’实践活动,就是希望同学们从微观的家族、家乡历史的视角,来感受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树立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以前自己生活在小镇上,看到的只是繁忙的工厂,每天频繁进出小镇的大卡车。通过此次探访才了解到那些企业走过的路是多么不易,在如此条件下发展出那么好的工业是多么了不起……”这是李伟一同学在探访家乡湖北省洪湖市曹市镇工业后所写小论文的结语,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
      主讲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雅茹老师说,开展家乡历史调研活动自2009年起举办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总结交流会上,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相介绍自己的家乡。
      “肩负历史的责任——同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竞赛”,是这门课程的另一大特色活动,每年面向全校举行。“充满趣味性的知识竞赛扩大了这门课的影响,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李雅茹老师说。
      记者了解到,这门课已相继成为同济大学精品课程、卓越课程,去年又升级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古今道德典范与自身道德规划结合       “一是多读书,尤其是名著和道德模范的传记;二是做到遇事多思考,在心里要树立一个道德标杆;三是每天反省自己;四是向周围道德品质优良的同学学习;五是适当给心灵放假,培养良好的心理情境。”这是大四学生粟钰钧学期末为自己制定的一份《个人道德规划》。
      “进大学之后的两年里,我发现自己真的开始渐渐长大,开始体谅爸爸妈的不容易。我的父亲母亲,从小给了我一个非常自由的生长空间,却也悄悄为我挡住了各种伤害,那句‘我爱你’虽然没说出口,但是会一直在心里。”这是机械设计专业大三学生张嫣完成的《我的父亲母亲》的结语。
      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期末两作业:启发学生对大学四年或一生作或短或长的思想道德修养规划,或作人际关系规划、职业道德规划、社会公德反省及规划;引导大学生看待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亲情关系,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如何上好这门直接关联大学生人生观和品行塑造的思政课?如何让课堂所学、所议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高度契合?
      “我们尝试推出‘思想道德典范认知专题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对中外古代、近代、现当代的道德典范人物进行分析、研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文建龙老师说。
      “我们选取古今中外一些在道德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文建龙老师介绍说,“我们把这些道德典范进行分类,有敬老孝亲典型、爱国典型、共御外侮典型、无私奉献典型、慎独典型、父债子还典型、执政为民典型、为官道德典型等多种类型,在分析研讨中,引导大学生认识这些道德典范的典型特征和时代意义,从而见贤思齐,向道德典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