泖港 枕浦江都市繁华 写诗意田园梦想

02.09.2014  10:52

邻里守望篇

亲帮亲 邻帮邻 志愿服务暖人心

故事

化解水危机的关键30分钟

那天4时,夏元林被手机铃声惊醒:掘石港上游化工厂泄漏,污染了水源,要在村民起床前通知到人。59岁的老夏从床上跳起来,先叫醒5个片区志愿者,半小时后消息就传遍了全片区:发生水污染事件了,千万别喝龙头里的残水。

这是泖港从没有遇到的危机。2013年1月11日,一辆槽罐车向黄浦江违法倾倒油性废弃物,污染物顺流而下,威胁8公里外泖港镇自来水厂的取水口。这家水厂覆盖的8个村、1个小区和1个工业区,涉及居民及企业员工约3万人,这家水厂及其河东分厂立即被迫暂时停水。

水一下子成为这个江边小镇上最大的问题。

危机当前,一张无形的网络也紧急启动。夏元林家住泖港腰泾村,是泖港第45片区的片长,他记得,那天通知完了村民,就又忙着迎接送水车,组织排队领水。那一天,泖港镇8100户,在108位片长的服务下纹丝不乱。泖港镇中心,政府部门急调14辆消防车,开到社区、企业、学校和敬老院。村里则由供销社紧急调配桶装水送至各村联农超市,村干部负责送水入户,确保每户人家午饭前都有一桶4升的净水可以饮用、洗菜、烧饭。

13日晚12点整,事件发生整整三天三夜,经相关部门每小时采样检测,泖港水厂取水口水质生物毒性测试为安全,水厂才恢复供水。在这断水的三天中,泖港地区市民生活井然有序,没有产生恐慌情绪或抢水事件。

一场濒临爆发的水危机就这样化解于无形,堪称一个传奇。但泖港人会告诉你,这些每天和他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片长和志愿者,为村里做的不止这些——

80片区群众提出想要修建一个运动健身场所的诉求,志愿服务点在掌握信息后进行了反馈上报,后经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议事会,一致同意把原废墟仓库改造成健身场,使原本一片狼藉的废墟,变成了整洁欢乐的运动健身场所。百年渡口米市渡大修停运后,新建村里20多位村民因为担心出行问题,集聚到村里。服务点负责人孙国华知情后,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一部分人员出面进行劝导工作,一部分人员及时向村里反映情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停运当天,用于接驳的72路公交车就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在泖港,这样的故事数也数不过来。

观察

108网格”的“2.0版

是什么让泖港这样的农业镇,有了现代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都知道泖港有个“108网格”,2010年起,镇里整合社会公益服务岗位,以尊重传统、方便管理为原则,以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居住户数、产业户数等为划分标准,按每90—150户、200—500人以及每300—500亩的农田、绿化、林业等面积规模为一片区,将全镇58个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划分为108个片区,再经过笔试、面试,择优选出老夏这样的“一百单八将”做了片长,片长的报酬福利和考核严格挂钩。

但泖港人想做的更多:能不能把网格的静态管理和动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邻帮邻亲帮亲,把志愿服务送到基层每位需要关爱的村民?一个“2.0版”的“邻里守望网格”正在泖港成型。

第一步,在以往的“108网格”之上,泖港今年更是搭建了三级志愿服务网络:镇一级有“志愿服务中心”,村(居)委会一级有“志愿者工作站”,片区有“邻里守望服务点”,实现组织架构及志愿服务双延伸。

第二步,108个网格区域内,以服务点负责人为主导,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志愿,共同组成邻里守望服务团队,有针对性地为有需要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电维修、文体活动、纠纷调解和精神慰藉等无偿服务。像老夏这样的片长,自然而然就成了邻里守望服务点负责人。镇里为提高这支骨干队伍整体素质,更好地指导邻里守望服务,对全镇已有的服务点负责人在资格条件、能力素质、工作态度、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考核。由镇社保所统一、公开、规范招聘,配足配强人员。使得原本群众性的志愿服务有依托、有考核、有指导。这些志愿者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泖港人常提到的“五大员”:

宣传员”确保邻里相帮显真情 涉及到民生方面的信息、政策、法规等重要信息,需要短时间内通知或是经常性宣传的,综合服务团队就起到很好的宣传员作用,在服务点负责人的带领下,分片包干,共同完成宣传任务,确保知晓率达到100%。

巡查员”确保邻里相安稳人心 红袖章巡逻团队每天都要在所属区域巡逻2-3次,对哪个地方有危房、哪个住宅出险情、谁家是低保户、谁家有残疾人、谁家需特别关注等动态信息都能及时掌握,心中清楚。正是这支志愿者队伍建立起了覆盖全体邻里的社区平安网格。

联络员”确保邻里相携得民心 各服务点志愿者一方面在日常走访过程中积极听取居民提想法、建议和需求,另一方面及时整理反馈民情信箱和留言板的内容,对于无法解决的诉求及时上报村(居)协调解决。

调解员”确保邻里相处暖人心 邻里守望服务团队在日常巡逻时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邻里矛盾,这时他们会运用智慧,及时劝解,避免矛盾扩大,真正做好了现场的“调解员”。

服务员”确保邻里相助促关爱 邻里守望服务团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邻里互助的初衷,也因此吸引着区域内更多群众参与关爱互助,为困难邻里排忧解难,倡导着“全天候服务”的承诺。

第三步,推进项目制,让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有了落脚点。泖港镇通过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及时了解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困难家庭的服务需求,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各类关爱服务项目。泖港镇的老龄化达到29%,镇里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情况和需求,设置了天天嘎讪胡、爱心理发、健康守护、爱心送医车队等供需对接的服务项目,给予独居老人更全面、更及时、更贴心的服务和关心,实现“困难不出片区、关爱就在身边”。

志愿者的服务,也从原来的亲帮亲邻帮邻,走向专业化、技能化、综合化。镇里把现有的志愿者分成三类,专业类队伍由镇志愿者指导中心组建,由舞蹈、法律政策、医疗养生等专业领域具备一定造诣的社区志愿者组成,以提供相对专业的志愿服务;技能类队伍由各村(居)为单位进行组建,将理发、维修、调解等技能类志愿服务根据需要配送至各片区;综合类队伍则以各服务点为单位,主要由党员为骨干,带领“有时间、想奉献”的群众参与提供日常走访、送医配药、聊天谈心等各类关爱服务。

既是片长又是现在的服务点负责人,像老夏这样的志愿者都要做些什么?看看他的“片长办公室”就知道:他家外墙贴着一张标准格式的“泖港镇社区管理”告示,有片区负责人夏元林以及组团式服务联系人、党小组长、公共服务员等人联系电话;家中,悬挂着八大张、142项“泖港镇片区管理员工作职责”——定点定岗定职责定考核,这些都是泖港志愿者服务的硬规定。但村里的乡亲会告诉你,其实老夏自己就是一张片区服务的“活地图”,全片区132户人家,非本地户籍有多少,本地户籍有多少,哪家有独居老人每天要去看望,哪家的老人要做白内障手术有了通知就要上门,谁家是垃圾分类志愿者……都在老夏的心里摆着。乡里乡亲有了需要,第一时间就能找到他,第一时间得到处理解决,“老夏很忙”,可村里乡亲还真离不开他的这种忙。

家庭农场篇

在希望田野上 播下幸福梦想

故事

让种田成为体面行当

泖港腰泾村的李春凤又成了新闻人物。关于这个种田能手邻舍乡里最近念叨的新事,一是当年连娘子也讨不上的李春凤,而今过年坐着飞机去看丈母娘。二是区委党校请这个来自乡间靠双手双脚打拼的农民去做了讲座,台下的听众,可都是方方面面的“一把手”、“二把手”嘞!翻开李春风家2013年的账本:种植净收入17.75万元,养殖净收入9.19万元,他还有拖拉机和收割机各2台,农机服务净收入4.61万元。他的养猪场,装备了现代化的通风设备、降温和粪尿收集利用设施,完全恒温恒湿,俨然工厂化养殖的模样。

农机“活鲁班”是大家对黄桥村张小弟起的雅号,他不仅种粮是个好手,去年他经营承包200亩粮田,种粮加农机服务总收入达20多万元。让村里乡亲服气的还有张小弟的那双巧手,他十八九岁时就拜师学艺,会开各类农业机械,还擅长维修农机。但这个“活鲁班”心心念念的还是让跟他一样的庄稼汉干活时少受累多产粮。2009年至今,张小弟每年花费1万多元,先后改造、发明了直播机、输送机等农机具,其中多数都在泖港镇得到推广。2010年3月他首创“农机互助点”,帮助周边农民一起从事机农一体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了用工矛盾,减轻了生产成本。

跟李春凤、张小弟一样的新农民,泖港人能数出一大把。胡光村的杨玉华,只要往地里瞄一眼,收成情况就能知道得八九不离十。2007年返乡重新做农民以来,老杨夫妇的年均收入始终在10万元左右,超出外出打工时的2倍。新建村的钱华慧,34岁时离开自己的汽车销售工作回到家乡当起了种粮种菜的农民。他按市场需求精耕细作,自己动手改良土壤改良品种,自己开拓建立的销售渠道,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来到泖港的,还不止李春风们,来自美国的“洋菜农”朗杰士在泖港的农场,生产的上百种生食蔬菜都是新奇品种,客户也是外滩三号、新锦江、香格里拉等沪上知名酒店,价格更是普通蔬菜的许多倍。

而今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更有现代农场主的“范儿”的新型农民,种地,也不再只是祖辈的家业,而是一份更有专业性更职业的体面生活。李春凤的一句话正说出了众多新型农民的希望:“现在越来越感觉到,种地也可以有奔头,做农民也可以很体面,可以作为安身立命的终身职业!

观察

家庭农场的吸引力何来

都说上海的家庭农场模式开创在松江,而松江的家庭农场名片则是泖港。自2007年开始,泖港经过7年的培育和发展,粮食生产已基本实现家庭农场专业化、规模化。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泖港家庭农场已经达到160户,经营面积19910亩,占全镇粮田面积21803亩91.3%。依托家庭农场,泖港的农业生产风生水起,连续多年在全市单亩水稻产量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去年成功创建成为市级平安农机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是什么把泖港变成了家庭农场的希望田野?泖港人把经验归结为六条,一是完善服务管理,二是规范土地流转,三是扎实开展培训,四是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五是探索家庭农场新模式,六是加强检查考核,有进有出。外界的观察,则是泖港抓住了家庭农场新模式的三个关键:农户的选拔、土地的流转、政府的帮扶。抓住三个关键,就好比高手点穴,家庭农场的效益稳步提升,让农民在能够田头播下希望。

农户选拔:能人优先,有进有退

家庭农场”刚推开时,认同这种新尝试的人,往往是那些能人。看到这些人成功了,其他人才会跟进。在选拔时,能人优先也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这样的选拔公正吗?村民的回答也许最直接也最切中肯綮:“他们有本事,当然让他们种喽。”“都是乡里乡亲的,谁有敬业精神,田种得好,农机操作技能高,大家心里明明白白,做不得假。

做不得假”的还有硬档的制度。农场的准入标准、数量、经营规模等,都以书面或张榜公示等方式告知村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在农民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实行民主选拔,有意愿的农户提交书面申请材料后,村委会进行资格审核,再由本村老干部、老党员、老队长进行民主评定,择优选择。更重要的,泖港的家庭农场还议定了淘汰退出机制。每年2-3次对家庭农场进行生产经营管理考核,像黄桥村每年的三次生产经营管理考核,产量、农田形象等都是考核内容,不合格者淘汰,优秀者优先延期。这样,留下的才是真正“想种田、能种田、种好田”的农场主。

土地流转:保证农场经营延续性

泖港开始试点家庭农场时,只签1年合同。随着一些家庭农场经营能手的脱颖而出,在得到村民认可的基础上,期限从1年放宽到3年,后来又有部分放宽到5年。在家庭农场模式设计者的眼里,农场主就应该像张小弟那样,自己会操作农机,成为真正的自耕农,这样能把政策补贴效益最大化。

为了给家庭农场模式配套,泖港还积极推进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组建专业合作社,促进泖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有了稳定的规模化经营,有了可以预期的市场前景,才有了像李春风杨玉华这样的职业化、专业化新型农民,也才有了泖港农业的稳步现代化。统计显示,去年,泖港粮产的比推行家庭农场前增加24公斤,部分种粮能手亩产提高超过50公斤。

政策扶持:把力道用在最关键处

家庭农场在成长初期,尤其需要一些政策和资金扶持。在家庭农场模式的设计者眼里,政府补贴的着眼点应该是扶持农业,而不是为了增加企业盈利。在泖港的家庭农场模式里,这种扶持不是“撒胡椒面”,更不是政府包办经营喧宾夺主,而是在关键时候关键地方,让最有经营前景的农场主优先得到帮助。

改补为奖”就是来自泖港的一项创意。镇里的农业部门及各村按夏季、秋季及年终对粮食家庭农场户履行经营义务等情况进行考核,年底综合考核结果作为家庭农场户是否延续租赁经营及区里家庭农场奖励政策200元/亩的重要依据。对每户家庭农场的茬口安排、秸秆还田、秸秆禁烧、沟系配套、田间管理、机直播、机插秧、方容方貌、作物长势、产量、售粮等方面踏田逐户考核,考核结果与家庭农场奖励挂钩。秸秆还田、机械直播、田间管理、高产创建四个方面,“一项做得好就奖50元”。

有希望有奔头,有实实在在的收益,家庭农场正成为泖港人收获幸福的基石。

生态家园篇

远离喧嚣都市 寻觅最美田园

故事

粉墙黛瓦田成片树成林

而今,世世代代枕水而居的泖港人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田成片、树成林、路相连,水相通”。这片由1.7万亩涵养林和2.3万亩现代农田滋养着的土地,远离了都市的繁华,独有一番江南水乡的清新和宁静。

在泖港镇腰泾村,河水穿过村庄,涓涓流淌,三五成群的野鸭,在河中戏水;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绿树掩映。屋子是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屋,可从外观看去,却是全然一新,宅前屋后的路面上,也干净整洁。村里人说,近些年,镇里对所辖的16个村庄陆续进行村庄改造,在保留了原有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墙体白化、道路硬化、污水净化、河道洁化,让绿化与村落相得益彰。

泖港镇最东端的新建村,是松江唯一列入市“美丽乡村”工程的试点村。这里处处皆是“花园风”的绿化,近百种花草、果木错落种植,亭台水榭、小桥流水点缀于粉墙黛瓦之间;原有的水泥明沟被带孔的石壁取代,给鱼虾、田螺更多生长空间;门前的养鸡棚统一由毛竹制成,别具野趣。

在泖港万亩生态涵养林,来来往往的村民常常与可爱的野生动物不期而遇。涵养林养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朱明弟每天早晨7点多到林子里去转一圈看看。看什么?看树,闻香,听鸣。“那时的空气别提多清新了,还有啾啾鸟鸣!”他说,而今的涵养林春有花红,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飞雁。春、夏两季早晚,林中多会出现雾气萦绕的美景,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据说,有村民还撞见过上海地区绝迹多年的狗獾。

观察

国家级生态镇这样炼成

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这是泖港最近得到的殊荣。连续18个季度在上海市环境质量评估中排名前列,这是泖港镇自2009年以来始终保持的佳绩。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论自然禀赋,泖港镇并非得天独厚,所以泖港人深知,生态镇名片须经过几番打磨。村镇在城市化过程中,市容环境面临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等多重难题。2007年,镇政府投入重金铺设污水管网,统一更换镇区门店招牌、修缮门面,又先后疏浚镇村级河道86条;同时,通过新建改建镇村公厕,添置果壳箱,新购机扫车、冲洗车等改造村镇基础设施和硬件。为打造“水清、岸绿、路洁、宜居”的新农村生态面貌,田黄村等6个村相继实施了村庄改造,16个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76条河道河岸进行了绿化改造,总面积达到24公顷。每年泖港镇在污染治理、管网完善、园林绿化、河道养护等方面的投入都超过7000万元。镇里还先后投入了1470万元,修筑了1.2万平方米的中小道路,铺设绿化隔离带3300平方米,实施了2万平方米的居民区平改坡工程,墙面白化粉刷1.4万余平方米,新筑镇区河道护坡2.3公里,绿化种植改造7100平方米。

下决心砍掉污染源。2010年至2011年期间,泖港镇内淘汰劣势企业37家,调整了一批效益差、不符合产业导向、土地产出率低的企业,先后腾出土地面积424.66亩,厂房面积13.84万平方米,一年节约能源1.71万吨标准煤。镇工业园区内企业都全部完成污水纳管,废水收集后统一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有效处理。在泖港的生态环境治理时间表里,今年有8家污染企业将在8月底关停,废气、废水等排污企业将退出历史舞台。

依托农业,保护生态,循环利用。近年来,泖港镇已经形成了一套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目前已有8个村建立了13个种养结合示范点,以家庭农场为单位开展肉猪养殖和水稻种植。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通过堆积发酵、喷灌还田和发酵床等方式处理后作为肥料还田,实现降低成本、生态治污,粮食丰产等一举多得。此外,围绕黄浦江生态涵养林绿化建设,全镇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地建设。目前,全镇已拥有涵养林1.28万亩,其他防护、生态林面积458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0.1%,98%的道路河道两侧都进行了绿化。

硬件“过硬”了,软件也得跟上。相比市区规范的保洁员队伍,农村的保洁员队伍无疑是个软肋。由于镇、村以往无相应考核机制,所以许多保洁员白天大部分时间有的到其他地方上班,有的下地干活。2010年以来,泖港镇将河道保洁、道路保洁、社区巡逻、市容协管、助残助老等19支队伍整合成2个劳动组织,建立泖港社会协管综合服务社和公共服务综合服务社,按照实际工作强度及每块区域的人流量重新划定各自的工作范围,并制定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率先试点整合的腰泾村,保洁员减少了四分之一,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

在农村,乱扔垃圾、宅前宅后乱堆物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泖港镇就在家家户户门前都发放一个垃圾桶,引导村民垃圾桶装化。村里的保洁人员一天会多次查看垃圾桶,每天的垃圾清运率都是100%。

为实现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泖港还通过镇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将社区服务中心、环卫、市容、水务、物业等各部门联合在一起,各部门人员互相联动、互相督促,让环境卫生管理“无缝隙”。环卫保洁公司和市容环境协管服务社实行联合办公,每当协管员在巡查时发现门店前的垃圾,保洁员会帮忙捡拾;保洁员在打扫卫生时发现门店跨门经营情况,也会及时通知协管员……

文明创建篇

一曲《紫竹调》 弦歌中唱和谐

故事

道德讲堂”讲凡人善举

近百名村民扯开嗓子,用本地话开唱一曲配上传统紫竹曲调的《公民道德歌》,泖港曹家浜村的第一堂“道德讲堂”是这样拉开帷幕的。“主讲”的是村民孙香妹和庄坤翼,讲的故事也是村里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老党员管行楼已经80多岁,去年的一个大雪天,为了帮助一名村民,老管摔跤骨折,大家自发地前去探望,陪老管聊天解闷,暖意洋洋;45岁的村民管才根在路上捡到一只装有现金、医保卡的钱包,主动将其交到派出所。根据钱包里的身份信息,钱包的失主正是他村的一队老夫妇,派出所工作人员将钱包第一时间奉还给了这对焦急的老人……

新出版的《泖港视界》是这样把泖港人心中的“榜样”推介给更多的读者的:他们中有见义勇为勇救落水老人的钱钧,有不离不弃照顾残疾妻子20年的曹留根,有在小区传播美的志愿者退休教师屠振艳,有“居民一个电话,随叫随到”的片长,还有“家中的好媳妇邻居的好阿姐”的外来媳妇申霞……

在被誉为“上海楹联第一村”黄桥村,对新风尚向往则溢满了墨香。贴在村口的“黄桥村待人接物讲礼貌,泖港镇移风易俗尚文明”便是用村民自己的作品来鼓励村民摒弃陋习,倡导文明新风。“泖田稻穗千重浪,农舍诗联万户花”、“情系黄桥根苗壮,心存百姓劲冲天”……这样的“文明联”、“道德联”,不仅挂在村民自家门口,更走近了心间。

观察

价值观这样走入百姓家

接地气,是泖港精神文明创建给人最直接的感觉。

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作为松江首个试点单位,去年3月起正式启动的泖港镇“道德讲堂”已在镇机关、泖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曹家浜村、泖港居委等七个地点举办,听众逾3000余人,覆盖社区居民、农民、公务员、学生、职工等各类人群。

和其他地方举办的“道德讲堂”不同,泖港的活动跟本乡本土结合得更紧密。在医院开展的“道德讲堂”,选取的便是“医风医德”、“职业素养”等好人事例,讲的是如何进一步融洽医患关系。针对村民开展的“道德讲堂”,则侧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方面的好人好事。泖港素称“小戏之乡”,《公民道德之歌》就被改编成本地话配上紫竹调。居委会里的阿姨妈妈们爱好文艺者居多,讲故事的环节里,“”更多的替换成了快板、表演唱这样的“”和“”。

今年泖港推出的“家文化·镇文明”活动,更是把价值观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践——

家文化”主要以文化提升素质为目标,通过“家之风”、“家之教”、“家之德”、“家之责”、“家之誉”五位一体建设,提升村民“小家庭”对社区“大家庭”的热爱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打牢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基础。其中的“家之风”是在全镇家庭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征集展示活动。每家每户可以自己挖掘整理传统的家风家训,或者经由家风家训指导员提炼,让村民自己选择。筛选出的优秀家风家训,再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等活动进行宣传展示,让全镇街知巷闻。

再比方说“家之德”,则是在各村(居)委会开展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和镇层面上的“泖港榜样”等评选,通过充分挖掘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弘扬先进事迹,学习典型人物,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又如“家之责”,便是依托志愿者工作站,充分调动辖区内家庭参与进来,积极组织各类关爱互助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及归属感。

镇文明”是在镇一级层面上,以文明提高品质为目的,整合机关各部门、各条线的资源和力量,搭建各类活动平台和载体,通过“镇之魂”、“镇之诚”、“镇之美”、“镇之韵”、“镇之安”五大板块建设,举全镇之力,共同打造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的美丽泖港。

其中的“镇之魂”,是通过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在机关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社区居民、在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和经典朗诵活动,加强中华美德传统教育。

镇之诚”则提出,要在农贸市场、超市、食品企业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以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和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并通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培育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镇之韵”,则是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牌”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培育农村草根文化,同时扩大楹联沙龙、老年门球、强民文艺宣传队等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在农村形成良好的文体活动氛围。要借助文艺巡演、百姓明星、各类节庆和宣传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寓教于乐,陶冶情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