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居老人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便利店"免费15年

06.04.2015  10:34

  一个街道数百户居民,动拆迁、户口、工伤、事故……各种想不到的曲折复杂,如果不及时、妥当处置,难保矛盾不进一步激化,甚至上升为群体性纠纷。静安区在南京西路街道试点,在社区调解中率先引入专业法律服务。来这里求助的,多为独居老人、经济困难户、外来务工人员等,免费法律援助是他们的现实选择。因此这个社区里的法律服务中心被居民们称为“法律便利店”。

   为解沈师傅的苦,他陷入苦思

  2008年10月的一天,沈师傅在静安区新闸路一幢大楼里为物业公司切割管道时,弹出的硬物伤及左眼。

  工头给了他3000元,另在一份7000元的一次性补偿协议上留下潦草莫辨的签名后,再无踪影。而沈师傅在医院求治时被告知,手术费需数万元。

  没有家人在身边,没有医保,右眼本就近乎失明,若再失去左眼,沈师傅的生活便将是完全的黑暗。经人指点,他找到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进门长跪。

  有协议、没人影,怎么办?为了解除沈师傅的苦,援助中心骨干律师姜涛陷入了苦思。随即,一出手便连打三个官司:先起诉大楼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为撇清责任,他们当庭提供了工头的详细资料;再起诉工头,要求撤销原先订立的显失公平的协议;最后起诉工头、物业公司、开发商,要求赔偿。

  历时整整两年,沈师傅终于拿到了6万元赔付款,保住了眼睛。

   被“套牢”15年,他心甘情愿

  居民眼里的姜律师是个能人,但15年前,他是新入行的“菜鸟”: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怀揣簇新的律师资格证书,走进静安区兴业律师事务所。

  这一年,区里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包括“兴业”在内的4家事务所与南京西路街道结对,每周四下午轮流派一名律师进社区,为居民释疑解惑。其他事务所的律师都轮着来,但姜涛被所里固定下来:“我是新手,所里想锻炼我。

  从此,被“套牢”。开始是每月一次“坐堂”;5年后,街道成立人民调解室,姜涛被选为专职调解员,频率改成每周一次;去年年初,调解室进一步完备为“福民”法律服务中心,姜涛又被推选为负责人,更忙了。

  从人民调解室到法律服务中心,居民们仍习惯称之为“法律便利店”,一如既往信任姜律师。“刚开始当成任务,一两年后,自己就从心里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了。”姜涛说。15年里,他不曾离开,被“”得心甘情愿。

   专业知识帮到人,他觉得开心

  “法律便利店”,店小作用大。中心成立一年间,包括姜涛在内的16名律师志愿者指导居委会调解纠纷696起,直接调解疑难纠纷59起,高效处置3起群体性纠纷,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91件,调解成功率99%。至于在过去15年里,姜涛参与调解了多少起纠纷、提供了多少次法律援助,他摇摇头,“记不清了。

  如今的姜涛,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主营业务是为银行处理不良贷款,及为企业担任法律顾问,都是赚钱的“生意”,可他却乐于把时间、精力交给“不赚钱”的社区。

  “姜律师起草调解协议书,常常一边嘴里碎碎念,一边手指轻敲桌面,字字句句反复斟酌,修改七八遍才定稿,比做所里的业务仔细。”徒弟小张“揭发”他。

  在同行年入数百万元都很正常的情况下,业务熟能力强的姜涛,为什么要守着这爿“法律便利店”?对此,他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到人,觉得开心。

  快乐还来自那些朴素的感谢:十几个小伙子站在寒风中等了他1个多小时,只为在返乡过年前,请为他们讨薪的姜律师吃顿饭,“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便利店’赚到的是人心。

  虽然他“残忍”地拒绝了邀约,但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