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道重现水清岸绿、鱼虾悠游景象

02.09.2014  17:26

生态土堤,生态渔业,让乡村河道“找回失去的东西”……在浦东新区宣桥镇,一条条乡间河道因为治水理念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生态治水新举措让一条条河道重现水清岸绿、鱼虾悠游的新景象,增添了自然亲切的水乡风韵和人水和谐风情。

□通讯员 陈志强      

长满绿草,生态土堤有利于修复河道环境

这条生态土堤,既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又可防止河坡受冲刷而坍落……”在浦东新区宣桥镇腰路村,一条名叫龙游港的乡间小河水清岸绿。与一般河道不同的是,在龙游港的护坡近水处有一道长满绿草的生态土堤。

一谈起生态土堤,宣桥镇林业养护服务社社长夏春雷如数家珍。生态土堤是利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在河坡近水处修筑一道宽与高约30厘米的土堤,在上面播种草籽,郁郁葱葱的小草长满土堤后,既可美化环境,又可防止河坡受雨水冲刷而坍落。生态土堤是结合当地乡村河道的特点而推出的一项新举措,成本低,而且有利于修复水生态、改善水质。“传统修筑护岸采用的浆砌块石方法,等于给河道穿上了一层混凝土‘盔甲’。堤岸坚固了,但却破坏了环境,容易导致河水黑臭”。夏春雷说,小时候,家乡的河道水很清,河坡都是自然的草被植物,河边有很多芦苇、野茭白等植物。生态土堤能避免河道硬化、白化导致“呼吸”不畅的毛病,有利于修复水生态,也给鱼虾筑巢安家创造了条件。

今年以来,宣桥镇开展取缔非法捕捞及河道清障工作,共清除拦网153个、渔网簖9700余个。在对龙游港、奉卫港等河道养护中,对边坡塌陷、浪窝、雨淋沟等进行了填土修复,清理沿岸垃圾堆石500余吨,种植了柳树、珊瑚树、红叶石楠、红叶李和草坪,沿河种植了水生植物。

在整治的基础上,建成龙游港1000米生态土堤。如今土堤上长满了小草,成了一道绿色长堤。试点成功后,宣桥镇开始推广生态土堤。“以后还要在河边种植芦苇、野茭白、菖蒲等水生植物,让土堤、河坡上生长自然的本土草被。”夏春雷表示,要通过治理让乡村河道“找回失去的东西”。

回归自然,生态渔业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走进三灶村,环绕村宅的陆家浜里一改昔日绿萍、浮漂草满河的景象,河水清澈,水下鱼儿穿行。夏春雷说,这是推行“生态渔业”带来的新变化。今年2月,在陆家浜、龙游港、南五灶港、北二灶港等乡村河道,190万尾青鱼、鲢鱼、鲫鱼、鳊鱼等鱼苗按一定比例进行投放,白鲢、花鲢以浮游生物为食,是绿萍、浮漂草的天敌,而青鱼、鲤鱼以水草和底栖动物螺类等为饵料。“水中有了食草鱼,绿萍、浮漂草越来越少了。”三灶村的一位河道保洁员感慨地说。

自然生态渔业可以修复水生态,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科学手段。今后将进一步推广。”夏春雷说,放养食草鱼能有效制约水草疯长,又有利于改善水环境,同时采取可持续利用措施,避免了掠夺性捕捞,有利于修复野生鱼类资源,还能向市场提供自然野养优质鱼类。

宣桥镇有1554条段、344公里中小河道。林业与绿化养护员53人,河道保洁员107人。以前他们往往忙于应付,哪里出现了水草垃圾就搞突击整治。今年推出生态治水新举措以来,河道保洁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新阶段。夏春雷表示,现在他们的目标是打造生态养护特色、展现人水和谐魅力。未来几年内,宣桥将积极推广“生态治水”新举措,让乡村河道重现水清岸绿、鱼虾穿梭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