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跨境电商投诉上升368.6% 美妆护肤占比三成

24.03.2016  08:44

  据《劳动报》报道,2015年,上海跨境电商销售额激增十倍,随之而来的消费问题也层层暴露。今年3·15期间,本报曾曝光沪上“跨境海淘”的多重后遗症。昨天,市消保委披露2015年本市受理跨境电商投诉1059件,同比上升368.6%,其中,美妆护肤占比三成。

   海淘大军”女性居多

  市消保委指出,从投诉的整体情况分析,上海跨境电商投诉以女性消费人群为主力,投诉中的女性消费者明显多于男性,占比高达65.3%。而相比一些陆续布局跨境业务的传统电商企业,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洋码头”、“丰趣海淘”和“小红书”等新型跨境电商选购商品,而这些跨境电商的投诉量也相对集中。

  在跨境消费中,购物需求的倾向最为集中,美妆护肤、婴儿用品及箱包是消费者的主要目标,这三类商品的投诉量占比分别为38%、22%、21%。此外,上海消费者对货源产地偏好明显,更热衷于购买美国、欧洲、东南亚及香港地区的商品。

   海淘“转运”最易丢货

  记者注意到,跨境电商投诉所涉问题主要集中在配送、支付、售后等3个方面。

  其中,在配送环节中,“海外直邮”、“保税仓或海外仓发货”和“转运”是3种主要形式,不按约定时间发货、配送周期长、物品丢失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且与普通网购相比,这些问题更易发生。从投诉中发现,“转运”形式配送引发的物品丢失和事后赔偿解决难等问题更为集中。

  而在支付环节中,资金安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除消费者使用国际信用卡直接支付外,支付宝、快钱、财付通是目前普遍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是交易被取消后资金退还周期过长。部分跨境电商的账户存在安全隐患。

   重扩轻管之下法难责外

  市消保委指出,但在沪上的跨境消费中,跨境电商平台管理不到位、商家管理不到位、货源管理不到位、物流管理不到位等“重扩轻管”的现象是共性问题。管理缺陷势必增加跨境消费的潜在风险,而发生争议后,因跨境电商与境外商家互相推诿、境外商家拒不担责、跨境电商举证不能致使消费者蒙受损失在所难免。

  记者还注意到,由于跨境消费配送环节问题复杂,部分跨境电商或境外网站暂未提供直邮服务,直邮物品种类无法做到全覆盖且收费较高,“转运”将长期作为配送的主要形式存在,也激发了诸多售后问题。如因“转运”方式复杂繁琐、清关程序严格、“转运”企业鱼龙混杂等诸多因素,更无力应对“黑色星期五”、“圣诞节”等购物狂潮,商品送达的时效性就难以保障。

  此外,境内法律“法难责外”,特别是跨境交易面前,部分跨境电商及境外商家竟然不支持“七日无理由退货”的新《消法》相关规定,这是消费投诉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另有部分商家尽管遵从“期限内无理由退货”,但对商品完好的认知标准却存在差异,无形中提高了退货的门槛。

  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建议有关部门顺应国内跨境电商发展趋势,结合国际间相关消费维权领域规则,尽快制定可具操作性的跨境电商交易法律法规,为发展跨境消费提供制度和监管保障。此外,跨境消费平台也应当加强监管和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