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博物馆纪念馆升级换代 为城市带来越来越多文化润泽

18.01.2018  11:52

原标题:沪上博物馆纪念馆升级换代 为城市带来越来越多文化润泽

  在上海,博物馆、纪念馆不仅是收藏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也是人们借以认识过去、把握今天、探索未来的场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沪上博物馆、纪念馆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不断提升的用户体验和日益丰富多元的活动类型,也使得逛博物馆、纪念馆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方式。文博教育专家陈曾路指出,这种关注重点由“”到“”的转变,是博物馆理念的升级换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不断丰富着类型和内涵的博物馆群,关注点由“”到“

  超过2000万人次,这是沪上博物馆2017年接待的观众量,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上海日趋完善的文博场馆空间布局。行走在申城的大街小巷,常会与各类文博场馆不期而遇。它们有的已是城市地标,有的坐落于大学校园,有的也许就在你外婆家的弄堂里,或者你上班时走过的小马路上……根据上海市文物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馆、纪念馆125家,其中,仅2017年新开放的就有三家:世博会博物馆、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上海无线电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也完成了修缮和布展工作,已开始内部试运行。不久的将来,总建筑面积约10.5万平方米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将在浦东花木地区拔地而起。未来,沪上还将鼓励设立科技、艺术、自然、民俗、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性博物馆。

  不断丰富着类型和内涵的博物馆群,为城市带来越来越多的文化润泽。据统计,上海每20万市民就拥有一座博物馆、纪念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不仅如此,在上海,文博场馆还是率先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场所。据统计,沪上现有的125家各类文博场馆中,已有96家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占比近80%。

  展览不仅能看还能听,让市民喜闻乐见

  物理的门槛降低了,如何引导非专业人士快速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的世界,并激发他们的兴趣,是一项考验功力的事。上海博物馆去年举办的“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展览展出的49通明代吴门书画家的手札,每封的说明牌上不仅印有手札的原文,还把手札内容翻译成普通观众能理解的白话文附在旁边。“这次展出的手札大多数是用行书和草书写的,大部分观众看不大懂,把原文和白话文译文两相对照着放在一起,便一目了然。”负责这批书札的整理与研究的孙丹妍说。

  展品中,有一封文徵明写给妻子的《致妻札》。“银两够不够用”“不要与大哥计较”……看到大才子对老婆的“殷殷嘱咐”,参观者无不会心而笑:“原来,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要周旋在各种繁杂的事务之间。

  展览不仅能看,还能听。该展览举办期间,上海博物馆特邀上海评弹团,用传统曲艺和吴侬软语把手札的内容演唱出来,并进行了网络直播。此前,该馆还携手上海音乐厅为正在热展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定制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音乐会。

  “提起文博场馆,许多人的印象都是‘高大上’,走进去,甚至连呼吸、脚步都会不由自主地放缓、放轻。如今的观众素质越来越高,原有的博物馆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对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开拓新的形式。”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沪上越来越多的文博场馆正在努力改变原来刻板的固有形象,试着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故事”,让人们喜闻乐见地接受传统的润泽、历史的启迪。

  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走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始地。这里“因人施讲”———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编写不同的讲解词,让不少参观者赞叹。

  “参观前,我先唱一首歌给大家听,会唱的小朋友也可以和姐姐一起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儿,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里有一幅油画,还原了当时代表们开会的场景。”这是少儿版的讲解词,工作人员说:“少儿参观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讲解要尽可能偏重故事性。”而面向中青年观众,讲解内容要求条理清晰;针对老年观众的讲解词,则需适当增加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成果等。

  互动中体悟湮没在时光里的春秋文华

  伴随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教育”两字近年来被提到博物馆三大功能的首位。沪上文博场馆推出多样化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和文物的互动中体悟湮没在时光里的春秋文华。以上海博物馆的“亲子儿童教育平台”为例,过去一年间,针对4岁至14岁儿童推出了50余种400多堂课程。有些课程一上线,名额不到半小时便被订满,甚至还有外地的家长带孩子坐飞机来上课。

  凭单个博物馆的力量做公共教育,难免遭遇资源和人手不足的难题。上海市专门成立了国内首个博物馆教育联盟,首批成员共11家,涵盖艺术、科技、自然等各个领域。它们通过同一个渠道,发布教育与活动讯息,邀请更多市民加入到这个博物馆的“朋友圈”中来。

  “博物馆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以其拥有的资源做了什么。”这是国际博物馆界的一句名言。陈曾路指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动力很足,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能迷失自我,要认真思考博物馆在当下的存在意义。“以前我们的眼睛里盯着的是价值连城的藏品;现在我们要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藏品所蕴藏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