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艳:从渔家女到观测员

24.10.2016  17:13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徐慧玲 丁秀伟

  最强台风“莫兰蒂”已远去,“马勒卡”又来袭,对于上海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和她的同事们来说,每次台风来袭,就如同打一场硬战:开启24小时上班模式,为航运安全及港区安全保驾护航。

  从一位土生土长的渔家女成长为一名正式气象观测员,18年来,沈其艳一直坚守在洋山港,亲历并见证了洋山港气象站从气象哨发展成为综合性海洋气象观测服务基地。而沈其艳也慢慢练就了“火眼金睛”,如今依靠体感和目测,她便能将风速、能见度等基本的气象数据说个大概。

  1997年,为了配合洋山深水港的筹建,洋山港气象哨建在离沈其艳家很近的一处高地上,主要靠人工观测。气象哨的老观测员发现沈其艳好学,且认真、心细、责任心强,恰逢气象局也有意在当地招气象观测员,沈其艳被破例招进气象站工作。

  2014年以前,洋山港气象站的很多气象设备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数据记录和上报全靠人工,在观测点遇到大雾、大风、台风、寒潮等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每次台风影响期间,为了不被风吹跑,观测员都是两个人用绳子绑在一起上坡观测。沈其艳还曾遭遇过一次雷击事件,当时,她去观测点记录数据,一个雷火球就打在她脚后跟,电话机被打坏了,站内的设备跳闸了,火花还窜进了房间里,“噼噼啪啪”特别吓人。当时,沈其艳也被雷吓得不轻,但是她更担心的是“设备坏了,怕数据传输中断”。然而,18年来,她做到了“百班无错情”。上海海洋气象台副台长马红娥的一句“小沈在那里,我们就放心”,是对沈其艳最高的评价。

  最难熬的是,在洋山港气象站工作,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清苦,这里只见山不见人,附近更没有商店、菜市场、医院和娱乐场所,而最近的生活区和气象站也“隔海相望”。气象站24小时都离不开人值班。东海大桥没有建成之前,由于交通不便,气象站的值班一般每10天一轮,沈其艳在岛上每次至少10天,最长一个月。有一次上班,沈其艳就遭遇了大风大浪的恶劣天气,在芦潮港,船迟迟靠不了岸,前来送她上班的姐姐哭着劝说:“不要去了。”沈其艳虽然心里也害怕,但是为了准时与同事交接班,她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船。

  2014年,洋山港气象站进行了硬件改造,生活设施相对之前来说比较齐全,不过,做饭用的煤气罐及蔬菜粮油等都要靠人工往上背。如今,除了炊事员,其他4个站员进行两人搭班,每两三天轮换一次。艰苦的条件,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多年来,上海海洋气象台招聘来的不少人都“逃跑”了,有些来实地考察后摇摇头就走了。可是,没有入事业编制的沈其艳却留下来了。其实,18年来,许多单位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其中不乏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有一家港区公司甚至承诺工资翻倍,几年后还能解决编制问题,但她还是婉拒了。她说:“当年的工作通知书我都没有拆,现在对气象工作有了这么深的感情,更加不会放弃了。

  她唯一有过的一次动摇,是在帮女儿整理房间时,无意中看到女儿的日记本上写着“妈妈我好想你”,当时她的眼泪刷地就掉下来。对于女儿,沈其艳觉得亏欠太多。她清楚地记得,女儿3岁的时候,依依不舍地把妈妈一路送到公交车站的情景。在洋山港气象站,沈其艳坚守了18年,为洋山港建设和安全生产贡献了一份力量。她说:“世界上最可贵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坚持’。认真的人改变了自己,坚持的人改变了命运。

   (来源:《中国气象报 2016 10 20 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