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将引进奥迪品牌 奥迪汽车将现上海制造

15.11.2016  09:03

  本报讯(记者 徐蒙)上海终于要造奥迪车了。上汽集团昨天正式宣布,已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公司在德国狼堡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合资企业上汽大众公司将引进奥迪品牌产品进行制造、销售。由此,奥迪品牌将在中国同时与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两家车企合资,上海和长春将一同生产奥迪汽车。

  上汽集团介绍,这次合资中,中德双方企业将各占合资公司50%的股份,并采取类似上汽大众与德国大众汽车下属斯柯达品牌的合作模式进行产品代工,不会再新建合资生产企业。

   引进奥迪应跳出“GDP思维

  上世纪80年代,不论是上海大众(现更名为“上汽大众”)还是一汽大众的成立,都是“市场换技术”背景下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汽车工业,基础薄弱,技术上一穷二白,引进外资合作方提升自身实力是最为现实的途径。1986年7月,上海大众开始组装“奥迪100”轿车,可以说,当时,上海汽车工业对奥迪充满期盼;当1988年5月,一汽与奥迪正式联姻,奥迪落户长春生产后,上海造奥迪的期待也随之成为遗憾。

  如今,奥迪入沪对中德双方企业来说都有新的意义。对上汽集团而言,它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6位。与当年通过合资打基础不同,如今上汽集团需要的是转型做强,同时上海汽车工业受成本影响,急需发展高端制造。此时引进奥迪品牌,就像去年凯迪拉克在上海投产一样,都是推动本土车企制造能力迈向高端的有效途径。

  而从历史发展来看,汽车工业“市场换技术”道路至今仍没走完,因为诸多因素,国内汽车工业技术发展道路充满曲折,核心领域仍落后于世界汽车强国。“长期以来,坐在谈判桌前,谈市场,中方企业有一定话语权,但只要外方一说到后续车型开发,中方只能失语。”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说,此次上海引进奥迪,应该跳出“GDP思维”和“利润思维”,奥迪车必定能给上海汽车工业带来规模和利润的巨大增量,但上海更需要通过这个项目,培育本土高端制造人才、技术研发队伍,将“市场换技术”未尽的道路加速走完。

   奥迪品牌也需“去公务车化

  奥迪入沪还与其自身品牌定位的转变有关。奥迪汽车常年走俏中国市场,在奥迪、宝马、奔驰国内市场豪车三巨头中始终保持领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公务车市场的占有率。

  但随着公车改革进行,奥迪的市场地位正在悄然改变。在北京,政府部门的公务车已逐渐被红旗品牌取代;在上海,荣威大规模替代奥迪;在广州,广汽传祺也开始挑战奥迪在公务车领域的相对垄断地位……奥迪在公务车领域不再垄断的同时,一些大城市中买奥迪车来“提升自己档次”的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相反,当市场品牌越来越丰富,选择越来越多时,消费需求也变得更追求个性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花同样的价钱,去购买SUV、MPV,或者其他类型的轿车。

  当前,奥迪不同车型的销量能鲜明地反映出这一变化趋势。今年全新奥迪A4L上市不久,众多奥迪经销商就开始进行降价促销,虽然今年前三季度奥迪在华销售440233辆,同比增长6.2%。但是,宝马和奔驰的销售涨幅更是分别达到10.6%和29.5%。在这样的背景下,奥迪亟待在中国市场来一场大转型。分析人士指出,上汽大众的海派文化更追求多元创新和本土化,这将对奥迪品牌“去公务车化”和“年轻化”战略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