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汪怿:要解决"有没有"与"愿不愿"

24.05.2015  13:01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作用,把人才作为融合各种创新要素、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引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位性和基础性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有没有足够和适宜的人才,即是否拥有一定的人才规模、人才结构来从事或者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其二,在满足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条件的基础上,从事或者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是不是有意愿、有活力、有激情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先要求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从旧金山湾区、硅谷等经验来看,大凡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都是世界上人才、知识最为密集的地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大企业员工、大学师生、风险投资家等各类人才。有没有能引领潮流的创新、创业、创意人才,有没有充分掌握资本、技术、信息、社会网络等全球创新资源的人才,有没有包括海外留学生在内的具有未来战略潜力的人才,决定着是否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重要的任务,就是以全球为视野,围绕创新链集聚和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开发好包括研发人员、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工程师、专业服务人才、技能人才甚至用户在内的每一类人才,使之形成良好、互动的结构。

  这要求我们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引进和用好海内外各类人才,加快在外籍人才技术移民制度、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及签证、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引进非华裔外籍专家、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等方面创新突破,畅通海外人才集聚的渠道。

  其二,还要解决“愿不愿”的问题。当前,上海的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激励不够,人才创新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成果收益得不到有效体现。例如,研发团队没有成果转化处置权,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较低,股权激励效果受到税收征管模式制约等。

  必须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财富链的衔接融合与良性互动,让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首先,要提供公平机会。特别要求我们从习惯于抓大企业、大项目转向善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向更加重视扶持小微、草根企业,更加看重青年人才的潜力,更加看重“四新”产业的未来前景。其次,要调动积极因素,通过给事业、给平台、给机会,通过给资金、给项目、给服务,通过靠业绩、靠贡献、靠市场价值,通过有效保障人才权益,加快完善和保护创新,把更多资源投到“”身上,这里尤其要在制度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以现实的基础、未来的收益预期来触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意愿和动机,让人才“名利双收”。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