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曾称被上帝忘记

15.01.2017  09:02

原标题:“汉语拼音之父”走了,曾称被上帝忘记

  

  昨日凌晨3点半,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在北京去世,享年112岁。

  而就在13日,周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上帝糊涂,把我忘了!”这曾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

  周有光1906年出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常州,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对汉语拼音的贡献,让他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一生做成一件事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马力是周有光的外甥女,周有光妻子张允和待之如亲生女。昨日,她回忆舅舅最后的日子,前日里突然发病,很厉害,两个小保姆很焦急;他喝营养液,已经不说话了。“我原本打算春节后就去看他。但是人间寂寞,那个长寿的老人等不及了,已去天国与允和先生相会了。

  张马力回忆道,去年去看舅舅时,两人之间曾有一段对话,舅舅,你从国外回来到现在,有后悔吗?他说没有,我毕竟做成一件事。他说的就是汉语拼音。

  张马力说,舅舅早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就已开始研究汉语拼音,“舅舅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的两个弟弟在上幼儿园,他就开始做实验,让弟弟学他的拼音,看看小孩子能不能接受。他说,我一定做成这件事。

  周有光的一生,50岁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85岁前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之后是关注时代变化和历史演进问题的文化学家。1951年,周有光调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化研究室主任,参与拟定《汉语拼音方案》。他提出“三原则”和“三不是”,其中“三原则”指的是拉丁化、音素化和口语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感慨:“新文化运动一百年了,最成功的就是白话文的普及。但是大家能够说、能够听得懂白话文,离不开拼音。如果没有拼音,它很难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在讲汉语的时候用同样一种语言。

  与张允和“举杯齐眉

  在周有光漫长的一生中,最让人称羡的莫过于他的婚姻。他娶了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二小姐允和。

  相比大户人家张家,周有光不过是个家世清贫的读书人。他给张允和写信:“我很穷,恐怕没法给你幸福。”张允和倒是热烈坚定:“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一举打消了周有光的所有顾虑。

  结婚七十多年,这对才子佳人始终琴瑟和鸣、情比金坚。有趣的是,两人还始终“举杯齐眉”。

  周有光曾在书里这样写,“到了北京,一直到我老伴去世,我们每天上午10点钟喝茶,有的时候也喝咖啡,吃一点小点心。喝茶的时候,我们两个‘举杯齐眉’,这当然是有一点好玩,更是双方互相敬重的一种表达。下午三四点钟,我们又喝茶,又‘举杯齐眉’。有朋友来家里,特别是记者,看到我们‘举杯齐眉’,都觉得有趣得不得了。这就对家庭和谐起到作用。还有,我们相信外国哲学家的一句话:‘不要生气!’许多人问我们长寿之道,我们想不出什么道理,可是我们相信不要生气。

  沪上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曾有幸在周有光106岁时采访过他,他说,“我和周老仅一面之缘,但他给我的人生启迪特别大。”曹可凡记忆中的周有光,耳聪目明,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除了两个问题重复问了一下,其它所有问题都一遍过。“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可谓举重若轻。我问他和爱因斯坦当年见面还记得哪些细节?他的回答是:都是些普通的相处,没什么价值,早就忘了。

  当天曹可凡还问起周有光关于长寿的秘密。“他说了三点:少吃多食素、少生气以及夫妻和睦。他说自己妻子是个急脾气,他是个慢脾气,挺互补。

  生活中像个天真的孩子

  生活中,周有光是一个乐观宽厚的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回忆,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过了三个35岁都还长。周老曾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他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他还要继续读书、思考和写作。

  111岁时,他又说,我111岁了,等于1岁。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着幻想和好奇心。

  在写作上,他始终笔耕不辍,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105岁出版《朝闻道集》。

  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作为,“千千万万的人都是平凡的人,都是没有大作为的人,都是随波逐流的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