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传播: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举行
10月25日至26日,“汉语国际传播: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校长、中科院院士裴钢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副校长江波教授出席欢送会并致辞。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与上海高校语文教育联盟主办,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办,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近2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
会议开始前,裴钢与出席开幕式的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上海市政府参事、侨办副主任蔡建国教授,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刘晓红教授,上海市语委主任、市教委语管处处长凌晓凤女士等领导会见,并就我校正在开展的语言教学改革和学生培养方面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会上,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南开大学中文系马庆株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谭汝为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马秋武教授、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杨光俊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吴应辉教授、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郑通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赵蓉晖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裴钢在致辞中指出:“同济大学能够主办以‘汉语国际传播,跨文化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为题目的国际会议,我感到非常高兴。同济是以工科见长的大学,我们可以请到许许多多著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但是我们今天能够邀请到这么多在语言学界、文化传播界最著名的学者到同济,是着实令人高兴的。我觉得这样一个议题非常重要,是别开生面的,是一个非常崭新的现象。这也特别表明了,同济在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的过程中,采取了积极行动,也积极迈出了新的一步。”
裴校长说:同济大学培养的学生,要能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而要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需要同学们不仅掌握一门所谓“硬的”、实用的,能够很容易找到工作的技巧,而且实际上更应掌握一种能为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能力。因为即使是最好的企业,一流的企业,其成功最后实际上靠的还是文化。一所好的大学,最后靠的也是文化。事实证明,同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科学家里,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得到一定锻炼和培养的人,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高。他指出:语言与文化的建设对同济大学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济一直都太“硬”,但我们需要一点“软”的东西,需要一点软硬结合,需要文化、社会科学方面的人文知识。因此,学校目前在全校推广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英语中是指广义的liberal art education,art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讲culture。语言是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因为没有语言文化很难交流,而如果语言脱离了文化的环境,只是音节了。所以说,跨文化视野下的语言和文化这个题目,可以很好地研究这个问题。
裴校长的致辞引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也引发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共鸣。代表们表示,同济大学作为一所工科大学,对语言与文化建设如此重视,足以看出同济人文精神建设的成果。在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也一定会发挥更积极和主导的作用。
本次会议内容丰富,形式让人耳目一新。除了大会主旨发言,25日下午,大会还围绕汉语国际传播领域的热点话题,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锋论坛”,邀请学界权威,围绕三个热点话题,进行了对话和交流。三个话题分别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材、课堂语言与现实生活是否脱节:应用什么样的语言传播中国文化”、“大华语与小汉语:谁应作为汉语国际传播的主导者和实践者”、“汉语热:实热还是虚热,应降温还是升温;方法与目标:兼及如何规划汉语国际传播的未来”。
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任重道远,使命的传承需要青年,但青年学者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学术和生活上的困惑,为他们答疑解惑,事关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未来。为此,25日晚,会议主办方专为青年学子安排了一场“青蓝对话”,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请学界权威与高校“青椒”进行零距离对话。对话围绕“汉语国际传播与青年学者的学术人生”及“汉语国际传播与青年学者的幸福人生”两个主题展开,嘉宾与青年学者们论人生,聊幸福,谈学问,展未来,并寄语青年学者:坚定信心,锲而不舍,不但能接下汉语国际传播的火炬,而且还有能力让火炬越燃越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围绕“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现状、问题与挑战”,“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途径与形式”,“汉语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以及教师、教材、教法研究”,“留学生预科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专题开展分组讨论。
此次会议也展示了同济大学留学生教育的成效。会议开幕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留学生们表演了哈萨克斯坦传统舞蹈、朗诵了《一棵开花的树》,合唱了一首《茉莉花》,并共同用流利的汉语对代表们说:“同济大学欢迎您!”引起代表们的一片叫好。会议期间,青年古筝演奏家、同济大学陈珏老师还为代表了弹奏了一曲《渔舟唱晚》,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五位青年教师则表演了古琴演奏《梅花三弄》,也赢得满堂喝彩。
此次会议在汉语国际传播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连走道都或站或坐满了人。代表们纷纷表示:不但会议主题切合实际,而且形式创新,生动活泼,让人耳目一新,“没想到学术会议可以这样开。”代表们感慨地说。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 http://news.tongji.edu.cn/catv/index.php?classid=5698&action=video&id=125&t=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