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黎氏玉英:把自己对中国真实的见解传递给越南人

06.05.2021  10:16

从童年时代着迷中国文化,到中学时期对中文学习的不懈追求,再到如今在中国上海潜心研究中越经济贸易,越南女孩黎氏玉英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黎氏玉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级“新汉学计划”博士生,2021年是她在上外读书的第七个年头,回望在上外的点点滴滴,黎氏玉英感慨良多。


芒街到中国

谈到与中国文化的结缘,黎氏玉英家乡独特的地理位置是一个重要原因。黎氏玉英出生于越南芒街市,这座边境口岸城市与中国东兴市接壤,两地距离相近,交往密切。在黎氏玉英的记忆中,芒街总是有很多中国人在当地从事贸易工作,耳濡目染下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当时很想和他们交流,甚至想做他们的翻译,所以那时我想,一定要学好汉语”。抱着这样的想法,黎氏玉英从初中起便开始苦学汉语,这一学,便是与中国长达数十年的难解之缘。

步入大学后,黎氏玉英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学专业,大学期间的外语学习变成了英语,黎氏玉英原以为自己与中国的缘分就此中断,不想,这些改变并没有打消她对中文的热爱。随着学习的深入,她对中越经济关系也越来越感兴趣,越发渴望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就这样,大学毕业后,黎氏玉英重拾汉语,着手准备留学中国的相关事宜。2015年,经过长达一年的准备,黎氏玉英如愿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赴上海外国语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遇见“新汉学计划”:“虽然很难,但我想试试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三年硕士生活不仅让黎氏玉英对中越经济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让她认识了很多老师和朋友。他们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关心黎氏玉英,在学业上也给予她很多帮助。

在一次与老师的聊天中,黎氏玉英谈起了在华读博的想法,她的任课教师武心波教授便向她介绍了“新汉学计划”博士学位项目。黎氏玉英通过武老师了解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国内培养“新汉学计划”博士生的十六家高校之一,招收语言学、中国研究、国际关系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博士,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内外研修资源。虽然选拔流程严格,程序复杂,但深厚的学术资源、熟悉的学习环境让她在反复衡量后最终选择了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经过层层审核,黎氏玉英成功申请上外“新汉学计划”博士学位项目,饱含对研究的无限热情开启了自己的博士生活。


七载春秋:坚守内心深处的“炙热

在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习的七年时间为黎氏玉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学术研究方面,黎氏玉英致力于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越经贸合作的影响”课题。早在硕士期间,她便对这一课题兴趣浓厚,“越南是东南亚的门户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家,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越南和中国又素有历史渊源,密切的经济战略关系十分值得研究,读博期间我更深入地研究了这些问题”,她说道。


上外‘新汉学计划’给予了我大量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让我可以从多个角度研究问题。”在访谈中,她不只一次提起“新汉学计划”带给自己的崭新成长和领悟。2018年,黎氏玉英参加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东南亚论坛”第二届国际会议“改革开放新时代:放眼东南亚”,参会论文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越长期贸易逆差问题——基于越南视角》。同年,她在暨南大学的国际会议“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合作、共赢与共享”上做了主题为“正常化以来越中外交关系的发展与成就”的发言。

黎氏玉英积极参加中国境外国际会议,在泰国Rangsit大学举办的第四届“RSU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国际研讨会上阐述主题为“相互依赖理论框架下中越贸易合作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这些会议和学术活动让她有机会与众多中外著名学者交流学习,前沿的观点与视角为她的学术研究带来了不少灵感和启发。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研修,黎氏玉英更深切地感受到钻研学术的意义和艰难,也正因如此,她时常提醒自己,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才能不辜负各位老师的期望和“新汉学计划”项目提供给自己的资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每年会组织关于东南亚等国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问题的研讨会,黎氏玉英曾多次参加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专题讲座。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也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区域及国际会议,开展各类座谈及文化活动。

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新汉学计划”博士生文化活动“南孔儒学”。通过新汉学项目安排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黎氏玉英对中国的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些活动还让她能与各研究领域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充分交流和学习,“我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她说。近一年来,虽然受疫情影响,孔院工作处无法组织线下活动,但仍然为学生组织了丰富的线上活动。黎氏玉英参加了高级中文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在线口译精英研修班”、上外“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座谈会等,让她即便远在越南也能够坚持学习和研究。

回顾在上外的生活,黎氏玉英最感激的人是她的博士生导师刘宏松。在她眼中,刘宏松老师儒雅博学、幽默且热心。在生活中,老师关心她在上外的日常生活,常与她交流越南的风土人情,而在学习中,刘宏松老师要求严格,对她的学习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和指导。虽然疫情给她的学习、科研带来了诸多不便,但老师依然坚持通过微信和邮件等方式给予她充分的指导。

截止现在,黎氏玉英已在泰国《皇太后大学汉学研究》期刊上发表《民主的东西比较——基于越南的经验》和《“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以越南为例》两篇学术论文。

在中国的七年时光,黎氏玉英的收获不止于此,在与众多中国朋友的朝夕相处中,她感受到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友好和热情,也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值得越南学习”,她这样说。

谈及未来规划,黎氏玉英说她想回越南开设汉语学校并继续深入中越经济关系研究。在她看来,自己开设汉语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汉语,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对中国的认识、关于中越经济的理解教授给学生,也希望能以自己为‘窗口’,鼓励更多人加入到中越关系研究的队伍。“我不知道要过几年我的目标才能实现,我会做到什么程度,但是我会努力的。我想这不只是个人理想的实现,也是对越南发展、中越关系的贡献,我希望能把自己对中国真实的见解传递给越南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越南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像我一样爱上中国”。黎氏玉英说这一番话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和暖,万物复苏,窗外青青柳色新,她与中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初审 / 编校 / 责任编辑 / 赵子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