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等]东华大学:为创业文化“点睛”

11.08.2014  02:26
[中国新闻网]东华大学创业教育、培育创业文化抢眼

        中新上海网7月22日电  对于东华大学2014届毕业生姚枭岩来说,5月19日绝对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由她和小伙伴们一手创办的设计工作室正式注册升级成为“上海沐山视觉设计公司”,这支年轻的90后团队向着创业梦想又坚定地迈进了一步。在东华大学毕业生中,像姚枭岩这样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已不是个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依托在校学习的专业成果及创业知识“试水”市场,创业文化正被众多的在校学生们所接受并付诸实践。
        说起当年的“发家史”,姚枭岩这个山东女孩儿如数家珍。由于自己学的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个专业在时尚媒体、出版、广告、网络、展览陈列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怀着“有这门手艺为什么不试一试”的想法,姚枭岩和两个好朋友2012年就动了创业的念头。说干就干的她们成立了“三木一和视觉设计工作室”,从接给企业拍摄产品照片这样的小活儿做起开了张。然而,光靠技术创业谈何容易,加上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很快团队就遇到资金和资源等多重瓶颈。正当团队为此伤透脑筋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她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依托中心搭建的平台,团队不仅申请到了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注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精英俱乐部等活动中,她们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权威机构等相关领域的数十位“高人”的悉心指点,对创业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小姚说,“背靠母校这棵‘大树’,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创业路走得更有底气”。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非每个学生都想创业,都能创业,都会创业,为此,我们着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菜单,浓厚创业文化”。据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介绍,和许多学校“小兵团”作战所不同的是,东华大学早在2010年就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搭建起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这一实体,探索构建了“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的“3”正是“‘个性化’菜单”,即面向全体学生推出创新创业基础性知识教育,面向有创业意愿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面向有创业行动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扶持。而“4”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启蒙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实践教育结合、与生涯教育结合,“5”则包括知识引领、能力提升、朋辈学习、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五个教育维度。
        “这样的创新意识教育覆盖了全体学生,提升了部分有创业意愿甚至创业行动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创业理念和道德、创业机会发现与挖掘、创业团队组建和成长等方面的水平”。在总结这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时,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宋丽贞如是说。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马飞飞,而今又多了一个头衔——上海固甲安全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不少同龄人转行创业所不同的是,马飞飞说从创业伊始,他就觉得自己所学习的纺织这一领域市场空间无限,“纺织是支柱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创业的过程就是在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实践。“纺织学科是我们学校的‘金字招牌’,依托纺织专业优势,融合管理、人文、经济等领域知识进行创新,不仅有竞争力,也符合市场需求。”目前,其所成立的公司就是瞄准近年防砍服、防刺服等个体防护装备的广泛需求,带领团队研发生产出一种新型柔性防刺材料,致力于新型柔性内穿式防刺服、警用背心、防砍护臂等柔性安全防护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记者了解到,在东华大学,依托学科优势进行创新实践已成为越来越多自主创业学子的选择。借着学校在纺织、材料、服装、时尚创意等领域的学科发展“东风”,东华学子创业形成了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两大特色。截至目前,学校学生创业团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40多项,其中32项为新技术新材料相关领域;在学校获得的上海市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的7个项目中,5项为创业和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在第二期华图教育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评审中一举荣获金银铜奖,获奖项目也全部为创新创意项目。
        东华大学创业导师顾庆良教授,长期悉心指导学生创业项目,深有体会地指出,立足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有助于学生创业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要注重将理工科与文科、社科、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融合,实现创业教育的内容创新,助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持续升级。其强调,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帮助个别学生创业,而是一种更广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扩展到社会精神的培养。
        如今,这样的社会精神不仅在姚枭岩的团队、马飞飞的团队,在众多东华毕业生的团队中均有体现,用同学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创业虽然辛苦,但乐趣无穷,愿意与学弟学妹们充分分享。
        截至目前,东华学子每年自主创办的企业近80家。据不完全统计,仅东华学生创办的上海莘阳建筑节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傲秀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歆忆贸易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就为社会提供了1000余个工作岗位,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社会进步”。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2010届毕业研究生丁建勋还被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先后得到刘延东、袁贵仁及韩正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充分肯定,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的典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7-22  记者:向娟  邱登梅)
-----------------------------------------
[中国科学报]东华大学:为创业文化“点睛

  对于东华大学2014届毕业生姚枭岩来说,5月19日绝对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由她和小伙伴们一手创办的设计工作室正式注册升级成为“上海沐山视觉设计公司”,这支年轻的“90后”团队向着创业梦想又坚定地迈进了一步。
  在东华大学毕业生中,像姚枭岩这样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已不是个案,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依托在校学习的专业成果及创业知识“试水”市场,创业文化正被众多在校学生接受并付诸实践。

创业文化让我有底气
  说起当年的“发家史”,姚枭岩这个山东女孩如数家珍。由于自己所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时尚媒体、出版、广告、网络、展览陈列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怀着“有这门手艺为什么不试一试”的想法,姚枭岩和两个好朋友早在2012年就动了创业的念头。说干就干的她们成立了“三木一和视觉设计工作室”,从给企业拍摄产品照片这样的小活儿做起。然而,光靠技术创业谈何容易,加上初期摸着石头过河,很快团队就遇到资金和资源等多重瓶颈。
  正当团队为此伤透脑筋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她们送来了一场及时雨。依托中心搭建的平台,团队不仅申请到了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注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精英俱乐部等活动中,她们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权威机构等相关领域的数十位“高人”的悉心指点,对创业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小姚说:“背靠母校这棵‘大树’,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创业路走得更有底气。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并非每个学生都想创业、都能创业、都会创业。为此,我们着力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菜单,浓厚创业文化。”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介绍,和许多学校“小兵团”作战所不同的是,东华大学早在2010年就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搭建起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这一实体,探索构建了“34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中的“3”正是“‘个性化’菜单”,即面向全体学生推出创新创业基础性知识教育,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面向有创业行动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扶持。而“4”指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启蒙教育结合、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实践教育结合、与生涯教育结合,“5”则包括知识引领、能力提升、朋辈学习、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五个教育维度。
  “这样的创新意识教育覆盖了全体学生,提升了部分有创业意愿甚至创业行动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创业理念和道德、创业机会发现与挖掘、创业团队组建和成长等方面的水平。”在总结这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时,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宋丽贞如是说。

创业实践让我有‘精神’
  马飞飞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2014届硕士毕业生。如今他又多了一个头衔——上海固甲安全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和不少同龄人转行创业有所不同,从创业伊始,马飞飞就觉得自己所学习的纺织领域市场空间无限。“纺织是支柱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创业过程就是在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实践。“纺织学科是我们学校的‘金字招牌’,依托纺织专业优势,融合其他领域知识进行创新,不仅有竞争力,也符合市场需求。”他所成立的公司就是瞄准近年防砍服、防刺服等个体防护装备的广泛需求,带领团队研发生产出一种新型柔性防刺材料,致力于新型柔性内穿式防刺服、警用背心、防砍护臂等柔性安全防护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记者了解到,在东华大学,依托学科优势进行创新实践已成为越来越多自主创业学子的选择。借着学校在纺织、材料、服装、时尚创意等领域的学科发展“东风”,东华学子创业形成了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两大特色。截至目前,该校学生创业团队已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40多项,其中32项为新技术新材料相关领域;在学校获得的上海市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的7个项目中,5项为创业和设计相关专业;该校学生在第二期华图教育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评审中一举荣获金银铜奖,获奖项目也全部为创新创意项目。
  长期指导学生创业项目的东华大学创业导师顾庆良深有体会地指出:“立足学科特点,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有助于学生创业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要注重将理工科与文科、社科、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融合,实现创业教育的内容创新,助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持续升级。其强调,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帮助个别学生创业,更是一种更广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融入每个学生的思想中,扩展到社会精神的培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如今,这样的社会精神不仅在姚枭岩的团队、马飞飞的团队,在众多东华毕业生的团队中均有体现,用同学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创业虽然辛苦,但乐趣无穷,愿意与学弟学妹们充分分享。
        截至目前,东华学子每年自主创办的企业近80家。据不完全统计,仅东华学生创办的上海莘阳建筑节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就为社会提供了1000余个工作岗位,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社会进步”。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2010届研究生丁建勋还被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先后得到相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充分肯定,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的典型。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年07月31日  记者  黄辛  通讯员  向娟  邱登梅)
------------------------------------
[东方网]沪应届毕业生创业数不足千人  东华学子为何爱当老板

  东方网8月8日报道:摆过地摊、开过网店,在今年5月,东华大学应届毕业生姚枭岩和小伙伴们一手创办的设计工作室正式注册升级成为“上海沐山视觉设计公司”。大二的时候,当同龄人还在为学分、恋爱烦恼时,姚枭岩就着手为创业做准备,经过2年的历练,终于在大四这年拥有了自己的公司。
  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有828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去年同期增加70.7%。在东华大学,2014年应届毕业生创业人数名位居全市前列。事实上,近三年来,东华大学的创业数一直位居全市前三位。是什么让大学生如此饱含创业热情?是什么让大学生能在短短几年间就顺利从学生转型为“企业家”?

优质土壤”让创业念想“生根发芽
  一毕业就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创业热情、有专业技能,没有启动资金、有没办公场地、更严重的是,没有客户怎么办?姚枭岩的创业伙伴、男友宋少康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说,创业之初,团队很快就遇到资金和资源等多重瓶颈,创业之路眼看就要戛然而止了,就在此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雪中送炭,及时化解了问题。
  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搭建的平台,姚枭岩的团队不仅申请到了国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还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注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精英俱乐部等活动中,他们得到了来自政府、企业、权威机构等相关领域的数十位过来人的悉心指点,对创业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
  而在宋少康的讲述中,经常会蹦出一个人名字:胡海洋老师。2010年,胡海洋加入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从此便成为了创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创业从哪一步走起?如何更好地创业?遇到困难怎么办?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学生们首先就会向胡老师求助。
  5年前,东华大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一管理和协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全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推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五年规划和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实践基地等,实现了学校就业、教务、思政、团委、科技园、科创基金会等部门分工协作,定期沟通,资源共享;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基金总规模为1200万元。
  正是因为这样的体制,给了东华的学子们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让学生们一旦有了创业念头就敢于尝试敢于付出,从想创业到敢创业,再到能创业,“背靠母校这棵大树,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创业路走得更有底气。”姚枭岩说。

科技创业、创意创业成为东华特色“名片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在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即与科研启蒙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在学校里,自大一起,全体学生就可以接受基础性的创业课程,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学校则会对其进行专业性的创业训练,而对于有创业行动的学生,学校会主动对接,进行创业实践的扶持。
  “这样的创新意识教育覆盖了全体学生,提升了部分有创业意愿甚至创业行动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创业理念和道德、创业机会发现与挖掘、创业团队组建和成长等方面的水平”。在总结这些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时,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主任宋丽贞表示。
  目前,东华大学立足“现代纺织”特色,构筑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先进制造、时尚及创意设计、经济金融及现代服务的五大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科学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
  依托专业优势,东华大学在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这两个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即以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科技创业项目。截至目前,学校学生创业团队硕果累累,已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40多项,其中32项为新技术新材料相关领域,有两家学生创业公司获得了300万元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两家企业或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并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近年来,东华学子每年自主创办的企业近80家。据不完全统计,仅东华学生创办的上海莘阳建筑节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傲秀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歆忆贸易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就为社会提供了1000余个工作岗位,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服务社会进步”。上海乐程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2010届毕业研究生丁建勋还被作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先后得到刘延东、袁贵仁及韩正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和充分肯定,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的典型。

(来源:东方网  2014-8-8  作者:刘轶琳  通讯员  向娟  邱登梅)
---------------------------------------
[文汇报]90后小丫柯思悦从文弱女生成长为创业先锋——用微电影触摸“追梦的感觉


右图:柯思悦成立了一家专业影视公司,为企业“私人订制”微电影。

  你所在的单位需要形象宣传片吗?这活儿可以交给专业的影视公司。东华大学今年刚毕业的一名女生,就通过给企业“私人订制”微电影,成立了一家专业影视公司,已经拍摄了100多部相关微电影,还因此获得了“长宁区创业之星”第一名。
  90后小丫是怎样从一个文弱女生变成创业先锋的?
  
喜欢“追梦的感觉”,大二成立影视公司
  这名女生名叫柯思悦,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4届本科毕业生。最早接触微电影,缘于她大一寒假时的一道期末作业。当时小柯领到了一个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课题——和同学共同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短片,之后她便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种“追梦的感觉”。不过,影视制作和服装工程毕竟是两个相差甚远的专业,感到自己缺乏专业知识的小柯开始寻找系统进修的机会。大二时,她到上海戏剧学院影视编导专业攻读第二学位,这样,服装设计和影视编导两个不同的学科给她带来了更为复合的专业背景和充满创意的艺术眼光。
  大一下学期时,小柯和同学在校内组建了一个“追梦工作室”,一年后,工作室成功申请到上海市科技创业基金会与东华大学国家及创业项目的两笔投资共30万元,小柯自己再投入一部分资金,正式成立上海市影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包括小柯在内的3名创业者决定,公司主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商业视频创作、创意视频开发等服务,也就是把艺术和市场接轨,将微电影“商业化”。
  
以德服人”,不担心员工年龄比自己大
  和其他初创业的企业一样,影途也遭遇了不少“”,最主要的就是人员流失。影途毕竟是大学生创业项目,由于学业和职业兴趣等原因,最初和小柯一起创业的两名同学相继离开了团队。小柯向社会撒网招聘,现在影途已经有了7名正式员工,其中不少人的年龄都比小柯大。刚刚毕业的她怎样才能掌好这艘小船的舵?她说“以德服人”:做事时时刻保持全身心的投入,多替同伴考虑,让他们对公司、对自己这个“90后老板”有足够的信心。
  到2012年底,影途传媒已拥有了独立的销售团队、技术团队和策划团队。去年底,公司已迈过收支瓶颈,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目前,影途已经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组织拍过公益宣传片。从承接婚礼微电影及相关视频制作、企业微电影、发布会现场实录、企业形象宣传片、产品创意短片以及多项平面设计业务着手,影途还开始筹拍酝酿了3年、更具创意的科幻题材微电影,并把这部微电影按照电影大片的形式进行推广。
  
为企业“订制”一个精彩的故事
  柯思悦谈及影途的目标客户时说,“那些中小企业经过快速发展有了一定资金储备,但没有专门的部门帮助他们打造企业的形象,这类企业将是我们的客户。
  “故事订制”是影途推向企业的主打牌。与拍摄广告片和电影不同,影途拍摄的是带故事情节的文化微电影,通过宣传企业文化,树立品牌。影途团队首先了解企业定位,从而为客户创作专属的剧本。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与客户意见不同的时候,他们曾经拍摄一部将某家汤包馆打造为百年老店形象的微电影,“汤包馆的老板原意是各种菜都要拍下来,显得大而全,我们的建议是主要拍汤包,显得专而精。”柯思悦说,对于影途而言,创作精彩故事是重要环节。
  和所有的影视行业创业者一样,小柯也有放不下的“艺术片情结”。在目前影途制作的近两百部微电影中,65%左右是为企业拍摄的形象片,其余的则是艺术片。小柯说,自己创业绝不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她的创业梦想是:赚到足够的钱,用创业过程中积累的人脉资源,拍一部有个人风格的文艺微电影,“养活一群人不难,难的是养活一群人的梦想。

(来源:文汇报  2014年8月8日  记者:李征  通讯员:向娟  邱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