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沪上企业成国家科技奖“常客”

14.01.2015  09:36

      在昨天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市创下两个历年之最--在327个奖项中斩获54项,16.5%的获奖比例为历年最高;企业主持项目比例节节高升,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17%上升到今年的25%。
      国家科技奖得佳绩,折射出上海近年来加大基础研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努力。上海市科技奖励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有更多企业参与到国家科技奖的角逐中来。
  

跨入了较高水平的自主创新阶段

 

      有着十几年报奖和评奖经历的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说,这几年,国家科技奖申报项目中真正自主创新的在增多,而以前很多申报项目多是借鉴、吸收国外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创新,这两者差别很大。
      对这一点有强烈感受的,还有上海科技奖励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作为上海向国家筛选、申报报奖项目的对口机构,其相关负责人指出,创新有“门槛效应”,上海在某些领域已走过了模仿创新、集成创新阶段,跨入了较高水平的自主创新阶段。
      这可以从不断增长的发明专利数量上获得佐证。据统计,2014年上海市专利申请总量虽略有减少,但最能代表创新实力的发明型专利申请量比2013年增长1.6%。今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钢管创新研制与应用”已申报知识产权85项,使得我国关键高压锅炉管自给率达100%。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无线通信“中国芯”,继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后,再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对接产业需求孕育更多研究成果


      除了力攀科学高峰,更多地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应用,是这次上海获奖成果的另一个特征。比如,东华大学从探明纤维分子结构等基础研究入手,研发出新一代功能性涤纶纤维,这是一种兼具羊毛、羊绒的柔软性,又可以在100℃高温下进行染色的新型纤维制品,这一技术使相关企业2011年至2013年新增产值逾16亿元。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昌胜带领的研究团队常年在“人工骨”领域探索,2003年他们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因为“人工骨”这种生物纳米材料为广大骨头坏死病人带来了福音。在为病人填充治疗时,刘昌胜偶然发现使用该人工骨的病人肿瘤复发率低,是材料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吗?刘昌胜由此“撞”进了基础生物纳米材料研究领域,这次他凭此捧回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民字军”开始崭露头角

 

      有一个数据值得重视——2014年度上海有60%的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获奖项目来自企业或产学研合作,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奠定,尽管目前“唱主角”的还是央企,但民营企业的身影将越来越多出现在聚光灯下。
      奖励榜单显示,全国各地已涌现出不少折桂的“民字军”。如展讯公司在宽带移动通信、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已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IC设计企业。
      国家科技奖一般都是奖励过去5至10年内的科研成果,有其滞后性。想在国家奖的平台上见到更多的“民字军”,就得为其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解决他们与体制衔接的难题。
      葛均波说,就他所在的生物医药领域而言,北京、深圳这两年发展势头强劲,申报的新产品、新项目源源不断。在他看来,体制机制的“灵活”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南北两地高科技民营企业不断涌现的关键。重视并为民企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环境,这是这次科技奖励大会带来的又一启示。

 

      原文来源:《文汇报》 2015-01-10 |作者:沈湫莎

      原文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5-01/10/content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