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大牌教授来了,思政课更好听了

27.06.2016  09:46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每所名牌大学都有几位“校宝级”乃至“国宝级”的教授。能否把这些大牌请进大学思政课课堂,让这些引领研究潮流的学者们与年轻大学生谈谈正在崛起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在何方?
  最近,同济大学启动思政课教学改革,首次推出面向全校学生的“中国道路·名师讲坛”。从中科院院士、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家汪品先教授,到常年致力于历史城市遗产保护的阮仪三教授……论坛阵容堪称豪华。从海洋科技强国到中国的新城镇建设,同济的思政课堂正展现出新意:更有学术味,也更好听了。
  将优质师资资源引入思政教育领域,把思政工作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在上海的多所高校,思政教育领域正朝着入耳入脑入心的目标迈出全新步伐。
   不一样的思政课:掌声雷动,提问不断,久久不散
  由学科大师讲授的思政课,为何会让大学生好感骤升?答案,隐匿在课堂上。
  “中国道路·名师讲坛”打头阵的正是任教于该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汪品先院士。给学生们讲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汪品先娓娓道来,既深刻剖析中国在历史上由于忽视海洋而付出的代价,也明晰地阐释国际海洋科考的进展,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学生:“科技在国际海洋权益争夺中的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突出;科学界对于海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
  这堂课收尾的PPT上,展示了一幅地图:中国的海岸线如一张弓,长江似一枚箭,而上海则是正待射向浩淼西太平洋海域的箭头。随后,这位年近八旬的院士对学生们说了一句话,吐字格外清晰:“十九世纪中国的沦落从海上开始,二十一世纪中华的振兴必须在海上立足。”这堂课,掌声雷动,随后的师生互动亦异常热烈,学生们久久不散。
  据介绍,“中国道路·名师讲坛”每学期将举办6至8场专题讲座,每个专题报告均由各专业的名师名家出任。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旨在让学生们从不同视角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教授表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树魂立根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主阵地。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高校要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落实全员育人理念,不仅是对思政教师提出新要求,也是所有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全员育人的行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实践中。
   全明星教授阵容解决好“说什么”“谁来说”“怎么说
  打造全明星教授阵容,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思政教学团队,创新思政教学方式方法,沪上更多高校开启了创新和探索。
  在上海大学,“大国方略”课程自2014年11月推出,已连续5个学期成为最热门的通识选修课。目前,“大国方略2.0版”———全新的“创新中国”课程已经上线,包括上海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上大计算机学院院长、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郭毅可等,都是这门课程的授课团队成员。
  从“大国方略”到“创新中国”,上大独创了师资组织的“项链模式”———把大学各专业的大牌教授串在一起,既有明确的思政课程教学主线,又展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有时,课堂上甚至会出现十来位名师联袂开讲的盛景。
  在复旦大学,每名思政课教师都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并且来自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等不同专业。有教师在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还会引入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市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认为,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转换话语体系,要解决好“说什么”、“谁来说”、“怎么说”的问题。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运迪说,如今这一代“95后”学生群体掌握的信息量巨大,思政课要达到理想教学目标,教师也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能力在一些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理论问题和社会问题上提供及时、正确的引导。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晓强教授坦言,之所以把各路名师名家引入思政课堂,就是因为这些学界翘楚大多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其成长历程就是生动的思政教育素材。“大凡一流学者,内心都有浓厚的中国情怀。要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命运势必和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孜孜不倦的研究,也是为了我们国家人民以及全人类的福祉。”丁晓强说。
  高校里的大师,正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资源。
  版面链接: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6-06/20/content_43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