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传真]“储梦洱源•才汇交通”社会实践赴云南(大理)研究院[图]

18.08.2016  01:34

8月1日上午,“储梦洱源·才汇交通”实践团全体成员前往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进行了参观学习,并实地参观了罗时江河口湿地示范工程,了解了洱海及周边水域环境保护的现状。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单爱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封吉猛、沈剑,校团委副书记郭非、辅导员姚晨,以及首期“储才计划”学员共50余人参加了活动。

单爱党向储才学员们简要介绍了研究院的概况、现状和发展方向。他表示,研究院是一所聚焦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产业化管理、项目引进等综合研究开发的机构,已设立若干专项技术研究中心,包括新材料中心、民族医药发展中心、高原湖泊污染控制研究中心、高原特色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网络安全及信息化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大理分中心等8个中心。他强调,研究院将在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采取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为一体的“三合一”运行模式,实现校地双方互利双赢,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员们认真聆听了介绍,并进行了相关提问。单爱党详细解答了学员们的提问,并对大家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他说,同学们要通过实践多看、多听、多思、多学,深入了解大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比如人才培养引进、洱海治理和保护等工作,将来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全体学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罗时江河口湿地示范工程,详细了解了湿地运行情况和洱海及附近水域水质处理效果。

洱海作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以其丰富的物产和清洁的水源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大理人,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我国湖泊保护的重要对象。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长期污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洱海两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湖水的透明度骤降,水质也一度下降到IV类。局部湖湾也发生了蓝藻累积的现象。曾经风光旖旎的洱海水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洱海的保护被纳入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时指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在这场保卫洱海的战役中,正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孔海南教授和他的团队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及中国农科院等单位担挑起了重担。

学员们来到的罗时江是洱海北部上游一条入湖河流,年径流量为1亿立方米左右,占洱海入湖水量的13%。多年以前,河两岸分布着众多村落和农田,农田径流、村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构成了罗时江的主要污染源,是洱海重要的外来污染源之一。“十一五”期间,孔海南教授主持了包括面源污染控制、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湖滨与缓冲带建设以及湖湾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并且开展了工程示范,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洱海沙坪湾的生态从原有的黑臭状态,变成了植被丰富、风光旖旎的旅游点。湿地总占地面积约1600亩,是上海交通大学“十一五”水专项示范工程,有效拦截了罗时江径流所携带的氮磷污染物,降低了入湖污染负荷。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洱海的保护和治理离不开很多人的努力和奋斗。但是,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和洱海一样亟待人们去关注保护的地方,希望储才学员们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能够加深对“青年责任”和“知行合一”的理解认识,在未来用实际行动投身到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