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的当下开拓——水墨空间实验场展览在美院开幕

15.10.2014  12:17

由我院中国书画研究中心承办的“弥:水墨实验场”为题的展览,于10月10日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白璎、丁蓓莉、毛冬华、洪健、文森特·沃德的水墨作品以及陆春生老师为此次展览拍摄的纪录片。

传统的水墨画,追求水墨意趣。在当今媒体融合的时代,水墨画的发展如尚辉所言,正在走向复合媒介,是水墨画现代性拓展的一种发展趋势。此次展览命名为“实验”,在水墨的现代性追求中,是一次跨民族、跨地域、跨媒介的展示,也代表了回归水墨本体与迈向复合媒介的两个方向,前者体现在白璎、丁蓓莉的展出作品中,后者在毛冬华、洪健和文森特·沃德的作品中得以呈现。

毛冬华的《长高了的房子》系列,并不追求传统笔意,而是将原作通过电脑打印,然后进行拓印,追求拓印后的水墨层次感和肌理。在近于7米的高度中,在展厅中顶天立地,呈现的却仅仅是宏伟建筑投射在玻璃幕墙上的一个细部,瞬间拉近了观者与表现空间的距离,观者在近乎近距离的观看中,置身登凌之境,形成俯仰天地、一览众山小的辽阔感,可谓“以小见大”。

白璎的作品却是“以大见小”。不同以往作品,此次白璎展出的作品,最大尺幅达到近6米,创作过程中,画面始终平铺在地上,在对其造型构图和表现力的把控钦佩之余,也在巨大尺幅对人物简练的表现中,是对习以为常的表现对象的重新审视。我们常以“纤毫毕现”形容对细节的表现,而白璎却打破我们的惯性,在巨大的尺幅中让我们的观感产生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似乎只有追随人物的态势,穿越画面深入内部,才能洞悉人物指向的世界。白璎以“以小见大”的方式引导观者的观察和思考。

丁蓓莉延续了她“新朦胧主义”的艺术追求,淡化了形象的轮廓,让习惯在画面中寻找确切形象的努力退回去,在朦胧的画面中让水墨本身的表现力凸现出来,强化丰富的水墨层次和肌理,回归水墨本体语言。

洪健的《》,与其说是水墨,不如说是装置,其作品《》更是将水墨剪纸与投影结合,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跨界与融合。这种水墨表现的新形式,将水墨传统的平面载体转化为三维空间的造型与体验,是表现空间进行重置和审视。

文森特·沃德作为一名电影导演,注重视觉效果的营造,其水墨在丝绸上的表现力完全是“制作”出来的,完全脱离了传统水墨画的笔意意趣。作为新西兰艺术家,文森特·沃德陶醉于水墨表现力,在流动洇染的自然律动中,将立体空间切割得错落有致。

陆春生老师为此次展览拍摄的纪录片,忠实记录了展览创作、讨论的过程,没有过多剪辑,以原生态影像的方式展示,也是对展览的注解。

此次展览所谓“实验”,是否有意将水墨未来的不同发展方向置于同一个展览中对话,在观者的审美体验和反馈中“试水”?展览策划者的用心可见一斑。近年来逐渐活跃于艺术圈内的白璎、丁蓓莉、毛冬华、洪健等人,让我们看到了努力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