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新学期“第一课”老师来家访

29.08.2017  13:02

  “叮咚,叮咚!”开学在即,班主任老师来家访,这常常令家长特别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们感到有些小担心。“老师会问什么问题?”、“老师会不会布置作业?”不过,这样的担心有些多虑。东方网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小学新生来说,家访是师生接触的第一步,从家访开始,家校合作培养孩子的路才刚刚起步。

  上周,家住静安区的沈女士迎来了女儿一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沈女士说,和她想象中老师严肃的模样完全不一样,教英语的张老师气质优雅,介绍时自称“Grace”,她说孩子们也都这样称呼她。在交流中,张老师避而不谈孩子上过哪些培训班,而是将焦点放在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并教授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

  “我们以为老师会问孩子会不会拼音?有没有学过英语?但这些老师都没有问。”沈女士告诉东方网记者,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零起点”,虽然有学习乐器和舞蹈,但也仅限于兴趣爱好,不追求考级拿证。“老师交代了新学期的要求,和我们分析了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可能很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很‘接地气’地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和习惯。

  事实上,不问孩子基础,指导家长与老师一起帮助孩子度过刚入校时的不适应期是不少班主任老师家访的“第一课”。卢湾一中心小学的班主任老师陈祎琳说,家访时自己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过敏史、生活及家庭环境,看看孩子是和老人住还是和父母住,也会问及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等。

  “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刚进学校会有很多不适应,比如能否在课堂里坐得住,和同学交往是否出会因为性格不和出现摩擦,甚至是否会出现害怕学校,厌烦上学等。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学校不会布置大量书面作业,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观察力和专注度,学会倾听和表达。”陈祎琳告诉东方网记者,“此外,也会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长,这样在将来的学生生活中,给予更多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说当课代表、出黑板报之类。

  新生家访作为家校联系的起点,在上海的不少学校甚至是教师开学前的“必修课”。在松江区九亭四小,一年级的家访率达到100%。由于学校一年级新生中,外省市和外籍学生比例超过一半,因此对于不同的家庭和学生,教师还必须采用不同的形式,提高家访的质量,同时根据学生情况,积极向家长介绍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和手段,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学校校长张园勤说,对于新生,班主任老师会主动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如经济状况、文化教养、教育方式,以及学生在家庭中表现状况,如生活习惯、思想表现等。同时,教师也会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对家长关心的问题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能当面解答的要及时解答,不能当时解答的也会要求在家访结束后三日内给家长答复,并做好记录。此外,老师们还会征求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问问家长是否愿意做学校志愿者工作等。

  而在家访结束后,班主任老师们还需要把了解到的学生情况,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便各任课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老师都会认真做好家访学生情况记录,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同时要跟踪了解学生在家访后各方面的变化、反应并及时给以相应地教育。”张校长表示。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