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黄洪亮:南极展现"大将之风"

10.07.2017  21:28

原标题:在南极展现霸气的“大将之风

  黄洪亮在海上作业 /受访单位供图

  即使是坐在会议桌前不作声,黄洪亮的身上的气场还是相当“亮眼”。黄洪亮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捕捞与渔业工程实验室主任,曾3次率队奔赴南极,进行商业性磷虾开发任务。这种气场和他的经历分不开,不是咄咄逼人的“霸气”,而是骨子里透出来的大将风范的沉稳之气。

  三次率队奔赴南极

  2005年,黄洪亮担任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临时党委委员、南大洋科考队队长兼支部书记,踏上南极科考的征程,执行开发南极磷虾资源的预研究课题。尽管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第一次通往南极的征途之艰辛还是超出了黄洪亮的想象。当雪龙号在南印度洋遭遇气旋穿越西风带时,强烈的风暴使整个大洋沸腾,掀起的巨浪凶猛扑来,大多数队员晕船都在床,无法起身。作为整个团队的主心骨,黄洪亮责无旁贷要协调安排队员完成科考任务,尤其是在特定环境下记录下特定的数据。

  彼时,黄洪亮带领的团队对南极磷虾资源状况并不了解,到了南极才发现和理论研究的完全不一样。黄洪亮将大部分时间放在驾驶台,观察分析鱼探仪映像的实际捕捞效果,定时观看气象传真资料,分析判断气候变化趋势,沉着应对出现的状况,与船长共同商讨应对措施和计划。在这一次,他和他的团队掌握了南极磷虾资源分布、捕捞技术和作业环境等基本参数,为我国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2009-2011年,黄洪亮又作为现场首席科学家、海上总指挥,带队开展了我国首次和第2次南极磷虾商业性开发探捕调查。商业性捕捞与科学考察任务不同,有产量的要求、成本的核算、时间的限制和产品的销售等。攻克了我国南极磷虾渔场、资源、捕捞和环境方面的空白,全面评估了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与大自然生死搏命

  冰天雪地的南极洁白而富饶,鲸鱼、磷虾、企鹅和海鸥等生物长居于此,在常人看来充满了神秘与梦幻。但执行科考任务,处处都可能陷入险境。沉稳的黄洪亮也遇上过让他后怕的事情。

  有一次,大船抛锚,需要靠小艇前往基地临时运送给养物资。黄洪亮告诉记者,这弯弯曲曲几十海里和生死之路没有分别,因为冰原飘忽不定,冰山一直在移动,去时冰道是好的,回来可能就已经封闭了。万一冰山再一合拢,运送物资的小艇根本出也出不来。

  关键时刻,黄洪亮和几位科考队员一起挺身而出,组成了“敢死队”。老将担当重任,黄洪亮坐在船头,仔细观测冰山移动,小心翼翼地规划路线。最后完成任务在大船上把小艇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出了一身冷汗。小艇的底部已经是千疮百孔,被海水底下的冰山撞得像网兜一样破碎。“很可能再多一次撞击小艇就进水了。

   关键时刻老将担当

  业内人都知道,海上作业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只要稍有不慎,人可能就像一粒尘埃,消失在大洋中了。作为队长,黄洪亮一直以来对科考队员都照顾有加。

  个子娇小的徐思琪当年还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一名在读女研究生,她的工作是负责气溶胶采集和分析,取样的地点就在雪龙号驾驶台顶部。每逢恶劣天气,都相当危险,黄洪亮经常从旁协助。

  有一次风浪特别大,就连万吨级的雪龙号也像在大洋中一片树叶,被波浪推着走。

  溶胶采集是有时间要求的,如此大的风暴,其数据肯定会出现特有的记录。但天气环境如此恶劣,危险性极高,科考队员们都劝黄洪亮不要急着去取样。“我身体底子好,又有经验。”他坚持一个人攀上旋梯,按程序规范取样后又顺旋梯而下。当他挪到舱门时,队员们迅速开门,将他一把拽进去。

  “这样的风浪我也没见过,但咱们来了南极,再大的困难也要完成任务。”黄洪亮“霸气”地说。即使是有着多年航船经验的老船员也对黄洪亮敬佩万分,直夸他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