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民生问题成"硬骨头" 要打"没有退路的攻坚战"

28.12.2014  11:30

  12月28日消息:时值毕业招聘季,面对企业强烈要求,上海许多高校提早“开门”让企业组织宣讲会,而个别学校却因为场地、档期因素,不得不暂时“劝退”一些企业。

  在上海经济增速放缓、应届生又比去年增加不少的背景下,这样的场景有些出人意料。

  1月至11月份,本市新增就业岗位59.89万个,已远超全年50万个的目标。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阮青介绍,目前可以预计的是,上海今年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目标可以实现,与国际上同类大都市相比,属比较充分就业水平。有了就业稳定的“筑底”,经济增长的“健康度”有了底气,改革发展也有了更充足空间。

  其实,就业、物价、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以及民生等方方面面难题,每一个,都不是新问题。

  然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不少矛盾往往会集中凸显,甚至可能成为“硬骨头”,求解难度也更大。

   硬骨头”的新硬度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由于上海经济先于全国向新常态过渡,因此上海产能过剩的矛盾相比全国并不突出。正因为如此,经济高增速时城市能轻松吸纳的劳动力,在速度换挡时,很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和不稳定因素。

  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30、40”年龄段的低技能劳动群体,可能成为失业人群的主体。他们本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失去工作,会给家庭稳定、社会秩序带来潜在冲击。上海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石良平教授表示,目前上海就业形势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相关环节衔接较好,低端产业调整出去,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补上缺口,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及早变化,使得失业率保持相对较低。

  物价同样是挑战。1至11月,上海CPI 同比增长2.7%,在预期通胀目标之内。对于这个数字,业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偏低,意味经济偏冷;但也有观点认为,速度放缓的新常态下,如果物价波动过大、上涨过快,将给低收入者的生活带来更大负面影响。物价温和,也是为民生稳定“筑底”。

  相比高增速时期,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往往需要投入更多关注。肖林认为,如果经济下行导致居民收入增长进一步趋缓,居民生活将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受到影响将更大,客观上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而在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时,政府扩大社会保障供给的能力也将受到较大制约。

  矛盾错综纠葛,经济新常态下,许多社会问题中的疑难杂症、遗留问题,会叠加在一起,制约城市整体转型升级,甚至成为新的风险。

   啃骨头”的新办法

  从分布全市的各监测点,到城市居民的直观感受,今年上海PM2.5“爆表”的天数明显较去年下降。截至10月末,上海PM2.5平均浓度下降5.7%,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高5.3个百分点。

  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是新常态的一大特征。在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以PM2.5为代表的环境问题,是另一块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上海的做法是打“没有退路的攻坚战”。一年来,全市各领域污染治理和环境整治推进力度显著加大。重点领域的攻坚中,截至10月末,本市已超额完成16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辆、1167台燃煤锅炉窑炉清洁能源替代的年度目标任务。

  新常态下,今年楼市价量齐跌,但低收入者通过市场改善住房需求仍困难重重。最近一份针对上海市民社会态度的大型调查显示,还有相当部分受访家庭不完全拥有管道燃气、独立厕所、独立厨房和热水器。这也意味着,上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居民对此的需求和期待很高。为此,今年上海一方面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同时针对困难人群,降低住房保障准入门槛,在廉租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申请中,下调收入、财产等条件限额,在群众最为关心的领域,打响另一场攻坚战。

  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等领域,上海啃“硬骨头”的办法则是“持久战”。前三季度,上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9.1%和10.8%;职保、镇保、新农保、城居保月人均养老金分别增加310元、130元、107元、70元。这些增长是在近年来稳步、持续提高基础上的再进一步,突出民生的同时又注重可持续性。

  CPI涨幅平稳的新常态下,今年上海还调整了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中的价格临时补贴政策,补贴发放对“CPI变动幅度”的门槛要求降低,从而让更多困难群体在物价波动出现时,能更快、更容易地获得价格补贴。实施价格临时补贴政策的三年里,上海已发放四次补贴,覆盖各类对象166万人次,涉及资金总量近1.6亿元。这项政策,既是针对低收入者的“攻坚”,又盯住新常态下的变化,与时俱进,长期跟踪实施。

  上海就是这般个个攻坚,啃下这一块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硬骨头”。放在经济新常态视野下观察,上海的行动也有了更为不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