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上海市图书馆修复后将露面 内部三宝全部恢复
杨浦区黑山路181号。五角场地区一个最为普通不过的门牌号码,这里却深藏着一组极为不平凡的建筑。
80年前,作为“大上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上海市图书馆在此落地。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淞沪抗战的爆发,这个原本作为上海最大书库的宏大建筑很快陷入沉寂,此后一直被挪为他用,甚至在近20年间,基本闲置荒废。
好在,老建筑终于要焕发新生。记者从杨浦区了解到,民国上海市图书馆目前一期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二期工程还将继续。工程将基本按照原先图纸,并将新建当年没有完成的那部分建筑,完工之后,这一建筑将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最快于今年开放。
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原先老图书馆的“三宝”———孔雀门、天花板彩绘和黄琉璃瓦门楼,也将全部修旧如旧。
修复前“令人痛心”
命运多舛。用这个词来形容民国上海市图书馆可谓是再贴切不过。
作为“大上海计划”中的重大建筑规划,民国上海市图书馆由时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合记营造厂承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5年建成,仿北京城钟楼,建筑设计手法采取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混合式样,基本上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材质,但又以中国古典的宫殿式结构来呈现,飞檐、榫卯、朱漆圆柱、天花藻井、雕梁画栋,都是传统中国建筑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元素。不过,由于工期和资金的限制,图书馆并没有完成董大酉在图纸上所设计的“井字形”面貌,仅仅建成了“工字型”。
由于诸多的原因,民国上海市图书馆仅完成接近一半的体量规模就投入使用,随着淞沪抗战及后来不断的战事纷扰,“大上海计划”被搁浅,该建筑也被挪作他用。
此后,该图书馆被曾被日军占领,也做过伪警察局,之后又曾被同济中学所使用,直至2000年左右同济中学搬出后,该建筑便始终闲置。
“第一次打开大门入内勘察时,鼻中满满都是霉味。”作为修缮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经理的马力力用了一个词形容当时心中的感受———风烛残年。
尽管工程人员早已心中有所准备,但现实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外墙大面积破损,曾经坚实无比的混凝土风化得如同碎砂;地面四处漏水,青苔到处可见;所有的铁器件全部锈蚀;玻璃没有一块完整的;墙角蜘蛛网密布……
这个昔日上海的“明星建筑”,居然沦落到了这般境地,“实在令人有些痛心。”马力力告诉记者,这也更让建筑设计和工程人员坚定了信心,一定要重新修复其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