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受伤中环高架以每分钟1毫米的速度复位桥梁

06.06.2016  14:58

  仅用72小时,18米高、50吨重的“擎天柱”就已安装到位,以支撑重达800吨的高架桥箱梁。

   受伤的中环“合骨复位”了。

  高考来临前,城市抢险迎来了一次协同作战的大考。5月23日,中环高架上的一起事故,给周边交通带来严重影响。中环修复,是应急状态下的紧急启动,变数多,偶然因素大。在市路政局的统筹牵头下,隧道股份路桥集团、市政养护、城建设计总院、市建科院等专业团队领命,迅即奔赴一线,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确保工序无缝链接。

  15天,时间掐算到分秒、精度控制在毫米。作为参与抢修工作的一员,隧道股份路桥集团现场总工程师徐桂平感慨:越是紧急,越不能急。

   想遍所有的“如果

  桥面最大高差40厘米、侧倾20°角。内行人都说这次修复工作难,打个措手不及倒是次要,难就难在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的“内伤”究竟有多严重,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因为原有立柱的受力模式发生了改变,“陷阱”藏身何处暂不明朗。这意味着,蜷在桥面的肇事车辆和管桩即便被挪动寸步,都得格外小心。挂在防撞墙外的两根断裂管桩还摇摇欲坠,支撑桥体的东西桥柱仍不稳定,清障起吊过程中每个微小动作都可能对梁体造成扰动,如果……

  抢修团队把所有好的和不好的“如果”都想遍了,逐一讨论对策,做到心中有数。整个清障过程极为谨慎而有序:倾斜端口用橡胶支座做临时加固,羁服桥体。每隔一小时,专业机构监控测量桥梁的受力和倾斜程度。尽管如此,因受惯性影响第一根管桩被吊起时,桥面晃了!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顿,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所幸,桥只是微微打了个“”。抢修团队更加细致温柔地拿捏每个环节,经过九个小时连续作业,全部30余根管桩于23日17时基本清理完毕,大大减少了桥体安全隐患,为后续恢复地面交通提供了保障。

  接下来,抢修团队在全过程严格控制下,完成12根钢结构的吊运、拼接、安装等一套连贯动作,仅用72小时,18米高、50吨重的“擎天柱”就已安装到位,以支撑重达800吨的高架桥箱梁。

  一锤定音的关键时刻在6月3日凌晨来临,箱梁即将复位。抢修人员先完成球钢支座的“以旧换新”,撑起中环高架,随后启动高架箱梁的凌空复位,他们在受损桥面的四个角落埋下探针,就算移动一根针的位置,也能即刻知晓。这一阶段的工序被分解为28道,以每分钟1毫米的速度,对复位桥梁进行上下左右多个维度的3D复位作业———先向上垂直顶升300毫米、再水平旋转位移378毫米。

   当天22时,中环终于“合骨”了。

   桥面没法绑防护带,得摸准桥的“脾气

  回顾本次抢修历程,术业有专攻的多方力量相互配合,以工序最快衔接、顺利安全为原则推进。市路政部门主持大局,隧道股份接到市相关部门通知后,第一时间派遣市政养护团队完成清障工作,33辆登高车、吊车等赶赴现场,城建设计总院派出人员参与全市专家会诊,共议桥体抢险修复方案制定。

  方案制定后,路桥集团全力为中环“合骨”。市建科院的技术人员带着精密仪器全程紧盯。仅路桥集团就有200多人参与其中,最大的年近六旬,最小的不过20岁出头,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施工。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第一次突击任务,沪东船厂龙门架坍塌抢险、狂风暴雨下紧急守护朱桥收费站、45天修复G1501潘泾河桥。还有去年10月,用四天三夜顺利完成S20北翟路桥梁抢修任务。

  许多人有所不知,在第一阶段的路面清障环节,桥面都没着力点绑安全带,抢险人员只得凭经验结合桥面受力数据,踮着步子走在危险边缘。他们说,摸准了桥的“脾气”,走得多了就习惯了。

  春末的上海开启了雨水模式,犹如给钢结构抹了一层油。记者注意到,封闭式梯笼、安全带等现场防护措施都十分到位,地面上也没有扬起乌烟瘴气的尘土。徐桂平说,虽然抢修工作任务重,但常规的施工规范必须毫不松懈地遵守。

  现在,中环已恢复到了原来的受力模式和支撑状态,经检测,桥梁非常安全。后续的破损构件更换也在跟进,在为高考生保驾护航后,会完成一些小修小补,再过约一周后,就可恢复到初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