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上海高校专业课上出【德育味】

12.12.2016  16:11

新华社上海12 月6 日电一堂冷冰冰的《人体解剖学》课融入了职业观和人生观,让医学生们感动地纷纷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字;一堂英语、德语课让学生感慨《共产党宣言》之美……近两年来,上海15 所高校探索“隐性思政教育”,大学专业课上出了“德育味”,综合课上出了“思政味”。

人体解剖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一堂传统的专业课,在课堂上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安排学生拜访遗体捐献者及其家属,当听到一位遗体捐献者说:“宁愿你们在我身上划错千刀万刀,也不愿你们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学生们反响强烈,有学生主动提出捐献遗体,近百名学生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

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说,诸如此类强调德育功能的专业课和综合课,学校从2014 年至今已开设51门,成为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海,像上海中医药大学这样在公共课和专业课领域探索思政课改革的至少有15 所高校。近两年来,上海市教委提出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后者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和政治理论课,隐形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将思政课改革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堂《中外时文选读》课是英语学院和德语系的通识课程,但成了学生们讨论政治体制、欣赏原版《共产党宣言》的平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王磊说,学生们发现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措辞用句之美超出想象,而语言本身就映射出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情怀。

上海其他一些高校的公共课也经历着类似变化。近两年来,一批《中国系列》品牌课程诞生。如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中国道路》、上海大学《创新中国》、上海交通大学《读懂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故事》、华东政法大学《法治中国》等,这些课程开课以来持续受到大学生热烈追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艳华说,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课的除了思政课教师外,还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专业教师、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大家集体备课,博采众长,课堂有理论支撑又结合新形势,很多学生上了一学期后又选一学期。

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高德毅说,知识、技能、价值观是教育的三要素,相互不可分割,价值观教育本就是课堂教育教学当中不可或缺之意。因此,强调全员育人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