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每个重大节日都被开发出一门课

23.09.2014  09:51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课名叫《圆明园的毁灭》。讲这堂课时,学生会在老师引导下感到惋惜、悲痛、愤慨。也有老师在做一种尝试:站在全人类文明进程史的高度看问题,引导学生放开视野,因为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以此为核心理念的教学法,被看做国际理解教育的范例之一。

  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江干区教育局、杭州凯旋教育集团承办的“第八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学术研讨会在杭召开,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地的著名高校研究团队以及各地中小学校长、教师300多人参加。昨天,在研讨会的一场圆桌会活动上,凯旋教育集团南肖埠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受瞩目。

  国际理解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它是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合作,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在中国内地,上海、北京、广东三地最早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近年地处中部的湖北等地也有学校开始尝试。

  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忠敬的话来说“国际理解课程既是学生家长的需求,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实际上,在新生代学生和家长需求的催生下,国际学校、国际班、AP课程、A-LEVEL课程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随着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小学也陆续做了国际理解教育尝试。不过,在黄忠敬看来,很多学校把国际理解教育简单理解成了引入西式教育,或者通过“走出去、请回来”实现,“这些做法虽然不错,但都没抓住国际理解教育的本质。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未来应当是‘一体两翼’的战略。

  黄忠敬所说的“一体”,是“中国特色”为主体;“两翼”,是指国际教育的本土化与本土教育的国际化,二者要做到最佳融合。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和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副教授王婷,都很看好南肖埠小学的原因。南肖埠小学校长李安说,学校目前在做基于核心素养的“3I”国际理解课程,不仅单独开设国际理解课程,还通过与各学科渗透、综合活动课、特色课及主题活动实现,构建了一个国际理解教育教学体系。比如,在节日活动课设计上,兼顾中西方文化,民俗教育中既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也有圣诞节、复活节、愚人节——本土的有“舌尖上的家乡”,国际的有认识世界系列。记者算了一下,以一年中的17个重大节日为主题,学校全部开发出系列活动课。 阅读原文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艾丹青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