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办学有方 学子受益终生

10.05.2016  12:05

这里,我首先想说的,是上世纪1950年春一天上午留在我脑海中迄今记忆犹新的一件趣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国人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进行语言上的沟通,俄文翻译成了当时中俄双方各行业管理人员、专家和一线建设者合作共事必不可少的重要助手。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上海市陈毅市长锐利地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于是着手创建了服务于改善建国初期俄语人才缺失、担负着培养和输送高质量俄语翻译重任的“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的12月,我应试考入这一学校。上海俄文学校是解放初期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一个附设院校,她带有那个时代办学的鲜明特色。

考虑到学外语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特殊需要,学校开办之初,就采用了开放式办学的方法,大量邀请国内各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给同学们上大课,开讲座。我们这些早期的同学们,就有幸认真聆听过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平凡的真理》作者冯定先生的精彩学术报告。

回想起来,冯定其人,当时在上海俄文学校的广大学子中,有着极高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这里的原因在于:一、他曾在苏联留过学,会说俄语,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高材生,熟知俄国“十月革命”、苏联卫国战争以及二战后的国内建设情况;二、他的名著《平凡的真理》,是一本在当时年轻人中能起到指点迷津、深受欢迎的读物;三、他为人坦荡,豁达,质朴,平等待人,平易近人,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博得了极好人缘。

冯老师那天穿一身深灰色的中山装,在开课前约5分钟,赶来学校,下了汽车,直奔礼堂,准时开讲。他在演说中,涉猎的方面极广,内容非常丰富。当然,同学们最关心的还是看他怎样能把深奥的人生哲理阐释得通俗易懂。

    首先,冯定在报告中,给听众解释了为什么说“真理是平凡的。”他说:“人,不管想多少问题,说多少话,做多少事,首先必须生活;而且一般说来,想的说的做的结果,最后也直接间接都是为了生活。”他所说的生活是广义的,包括生活、工作、斗争等。人为了生活,就需要正确认识世界,哲学就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工具,所以他说哲学是一种真理,是“离不开平凡的事物和平凡的群众”的“平凡的真理”。

    他的这个报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报告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当时,有学生给他递条,请他谈谈当下青年人谋生的成功之道。他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应当回答。他说:这里最重要的,有这么几条:首先,必须选准利国利民的目标;其次,要脚踏实地认真去干;再次,要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坚强毅力和决心。接着,他还联系这次报告的主题说,我上面讲的这些,其实也是最平凡不过的生活真理。

    冯定老师这番揭示凡人谋生哲理的精彩格言,当时我听了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而且铭记、践行了一生。这真可以说是:一语抵千钧,其长远效应是几十年前听课时完全没有想到的。下面我就讲一个个人生活与此有关的小故事。

2004年,我被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聘为课题组首席专家后,为了落实工程总课题组提出的摸清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看法的要求,我组面临一项派人出国进行考察调研的任务,目的地国家是选在美国。由于经费、分工、语言专长和研究资历等多方面的原因,我成了组里可派出的唯一人选。当时,我已经是76岁,身体情况总的说,虽然还不错,但要单枪匹马,远涉重洋去完成考察和调研内容那样繁重的任务,我脑子里是需要认真掂量一番的;更何况美方接待单位,作为交换,还要求我给他们学员讲课和给教授会介绍研究成果,这些,都很花费我本来就已经为数不多的有限调研时间。

后来,在反复衡量任务的重要性和个人承担完成任务的实际可能性后,总感到自己不应当为科研生活中遭遇到的重负所难倒,于是,欣然领命只身赴美。在美国的两个多月中,我先后访问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美国国防大学、西点军校、哈佛大学和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等著名院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广泛涉猎了美国各大藏书馆所的资料海洋,选取了我们最急需的有用材料,我走访了上述各院校的专家、学者,听取了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各自观点,较好地完成了这次出访的调研任务。现在回想起来,2005年那两个多月在美国的艰难经历;如果要简单地归结一下,当时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困难之所以能够逐一获得顺利解决,真的完全是有赖于一种无形的力量即一种大无畏精神的有力支持。而50多年前母校为同学们请来的名师对大家尔后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聪慧点拨则是起了关键作用。所以,我要说:母校办学有方 学子受益终生。(作者:鲍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