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沪上巡演专家畅谈艺术创作与时俱进

07.12.2015  09:31

  在昨天举行的歌剧《白毛女》全国巡演上海专家座谈会上,该剧音乐总监、中国交响乐团团长、著名作曲家关峡用“守本创新”总结创作特色。《白毛女》延安首演距今70年,复排中的变与不变,给沪上艺术工作者带来新的启迪。

  不是简单复排,是经典再现

  为《白毛女》复排,关峡与《白毛女》原作者贺敬之多次交流,“听贺老讲了许多故事,特别接地气。《白毛女》有过不少版本,都是在不断修改中成熟起来的,与时俱进。这次复排,我们聚焦于事件本身和人物传奇,运用更多歌剧式表达,为角色重新创作或恢复过去删除的唱段,用音乐代替对白,同时保证故事完整性。

  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前晚带着怀旧期待走进上海大剧院观看《白毛女》。让他惊讶的是,出现在眼前的《白毛女》,“不是一次简单的复排,而是具有原创意味、有思考、追求明确方向感的经典重读和再现。情感没有改变,情节没有颠覆,但是剧组不露痕迹地精心调试,技艺精湛,舞台效果精致,才有了精品。”在罗怀臻看来,新版《白毛女》不仅靠怀旧吸引观众,更抓住了现代人对爱情、亲情、友情、乡情的认知,通过细节触动观众泪点,“剧中对弱势善良者的同情,对为富不仁者的唾弃,比如黄世仁唱到‘我家自有粮满仓,哪管穷人饿肚肠’,中外古今一以贯之,有些曾经比较粗糙、概念化的段落,复排给予合理化促进,情节循序渐进,不再破碎跳跃,对当代观众有说服力。

  以雷佳为代表的演员团队,让罗怀臻过目难忘,“演员演出时有真感动,但是没有失态,没有失去控制,清醒内敛,不事张扬。复排《白毛女》,不是复制,而是呈现当代人的体认、创造和审美。这对上海创作具有启发价值。”罗怀臻用老家具比喻经典传承,“我们都会继承老家具,感情上说‘保留’很简单,可光靠感情不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给老家具擦拭浮灰、抛光、设置合适背景,才能让它泛出时代感和现代感。上海文艺创作者应该从《白毛女》复排中吸取营养、获得智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用“质朴的诗”形容新版《白毛女》,“它在适应当代的同时,保持了原作情感、心理、个性,让观众感受到了大地、泥土、庄稼、空气本身的冲击和感染,是质朴的诗。”毛时安觉得,剧中喜儿看到父亲回来的喜悦,最打动人心,“《白毛女》题材来自民间,音乐来自民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扎根生活后丰富的可能性。《白毛女》随着时代发展又带给观众新的阐述和理解,比如‘我是人’唱段,让人内心澎湃。解放,不仅意味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要让他们找到做人的尊严,关注人的心理过程。正因为关注人性,《白毛女》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70年前都有这么好的作品,更激励当下艺术家思考应该做些什么。”

  宝贵艺术精神,正薪火相传

  《白毛女》艺术精神薪火相传,是青年艺术家的宝贵财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作欣记得,当年演《白毛女》时,排练场夏天没有空调,演员身上的棉袄湿透了,晚上晾干,继续上台。那时的排练让王作欣学到了老艺术家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前晚,王作欣带着青年学生看《白毛女》,台上演员结合中国戏曲形体身段、动作,手眼身法步准确到位,让学生为剧情感动同时,从实践上对中国戏曲宝藏有了新的认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方琼的学生刚刚拿到金钟奖银奖,比赛时演唱的正是《白毛女》片段。方琼说,“准备比赛,我靠给学生讲小故事,带入情境。这次看了歌剧《白毛女》,学生更加清晰了解剧中‘一招一式’向什么方向去。”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表示,要把歌剧唱词带回团,让青年演员学习,对排演芭蕾舞剧《白毛女》裨益良多,“唱词是我们的内心台词,学会为内心而跳,这是一个好作品的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