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榕教授做客《大医时间》讲述公共卫生发展[图]

08.12.2014  21:04

12月3日下午,教育部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施榕教授来到闵行校区东上院500,做客第二十五期《大医时间》,讲述“从公共卫生发展谈作为一名公卫人的价值”。

施榕教授首先介绍了公共卫生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公共卫生的思想开始萌芽。随着人类食品的生产有剩余、乡镇和城市及政府的出现、劳动分工、记录时间的系统形成和书写的发明,人们产生了对公共卫生的需求。此外,他以时间节点的特征以及部分地区的情况介绍了公共卫生的发展,内容涵盖中古代、工业革命和卫生运动、细菌时代以及中国地区的公共卫生核心功能的发展情况。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直观认识到公共卫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施榕教授举了很多典型的公卫案例:如詹姆斯·林德发现坏血病并对其治疗;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开创了疫苗使用的先河;“霍乱是介水传播” 的著名论断为以后的传染类疾病防治打下基础。

施榕教授还介绍了医学模式认识的改变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指导作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如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出医学的转变与不断的发展,让人们对于公共健康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公共卫生事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到,公共卫生学在处理具体公共卫生事件时,是怎样进行原因分析和成因调查的。

讲座最后,施榕教授同大家分享了他自己作为一名公卫人的体会。他告诉同学们心中要存有对保护公众健康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要兼具对学科发展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怀着一颗对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的赤子之心努力为国家社会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学们用热情的掌声表达了对于施榕教授的感谢,本次讲座让同学们不仅收获了有关公共卫生的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医者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