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花街馄饨新址重开 监管部门:备案制是权宜之计

20.02.2017  13:07

  东广聚焦,关注梦花街馄饨的“重生”:

  因为场地和证照问题停业一年多的梦花街馄饨,在重新选址、申领执照之后,于昨天开业。位于中华路光启南路的新店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从爆红到被举报、关停;然后在各方帮助和关注下顺利复业,老店到新店的距离虽然只有1.2公里,但这条开业路,却走了540多个日夜,来听东广记者周导、胡旻珏的报道:

  (时隔547天,梦花街馄饨终于开了!已经82岁的宋根兴说自己等了太久。天还没亮,他就要求全家三代人全员上阵,亲力亲为。食客们也足够热情,首日免费送出100碗,十分钟就发完了。

  [皮很薄,馅多,口感很好,就好像吃到外婆做的馄饨那种情怀的感觉,很好吃。]

  梦花街馄饨的故事,很多人早已耳熟能详。1992年,老宋家的三个女儿先后下岗,在自己家梦花街19号里做起了馄饨生意,被称为“一家店养活了三户困难家庭”。23年来,因为口味好、用料足、价格实惠,这家藏匿在老城厢弄堂里的馄饨店,名气大到漂洋过海。可蹿红的同时,因为房屋性质,一直办不出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在15年底被相关部门依法关停。

  宋家小儿子宋龙辉说,这一年多里,他们找过不少店铺,但市中心高昂的房租,光靠一碗碗十块左右的馄饨,怎么承受得起?直到这一次,政府牵头,市场化运作。

  [也找过,但不如意就没开。要离家里近一些。近么我们大家可以来帮忙,面积太小了没法做。大点房租太贵了。开起来是政府帮助,政府牵头。]

  在如今的新店里,店堂显眼处,挂着崭新的营业执照,店内宽敞雅致,桌椅整洁,不再是过去黑暗潮湿的棚户,标准化的餐饮后厨,完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而这场转变,背后的推手正是此前喊停的监管部门。黄浦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张芹说,他们也曾困惑过。

  [从执法分工来说,我们就是依法行政,我们头顶着国徽,就是对法律负责的。在个案的民生上,不管是葱油饼还是梦花街馄饨,实际上他们家庭成员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民生上,各个街道和地方政府也都是做的很好的。怎么来回应社会?这个民生怎么来理解?我们后来理解,是老百姓对美食的喜爱,这也是民生。]

  张芹说,这个认识的过程是纠结的,寻求解决方案也很不容易。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依法行政的底线不能破,这是他们的职责,然后大家才能坐到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服务。

  [对于我们市场监管部门来说,依法行政做好了,我们是60分,服务好了,老百姓可能给我们打80分。怎么做好服务,这是我们后续在机制和制度上要进一步加强的,探索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让更多愿意创新创业的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说到梦花街馄饨的“重生”,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去年10月底阿大葱油饼的“复活”,它们都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的模式不可复制,毕竟上海街头同样深受证照困扰的弄堂美食还有很多。要让这些摊贩走向规范,从个案到普遍,上海已经明确将对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实行备案制,目前,具体操作办法正征求意见中,力求从机制和制度上予以明确。某区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就表示,阿大葱油饼和梦花街馄饨的“放活”已树立了一个标杆,许许多多无证照餐饮经营者也希望得到政府部门的帮扶指导以及企业的赞助或合作。但是,怎样的无证照餐饮经营者才具备申请帮扶的资质?具体又能帮扶到什么程度?这些是下一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迫切需要想清楚的问题。

  与此同时,市食药监局相关人士坦言,备案制只是权宜之计,经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重新办理临时备案的次数一般不超过两次。这意味着,以没有许可、临时备案这种状态从事小型餐饮服务的行为,至多只能维持三年。监管部门也希望藉此倒逼临时备案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升级”,最终获得食品经营许可。

  今天的人民日报发问说,“网红美食”何以安全重出江湖?更严格的监管执法与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之间怎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又如何能够避免过去执法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弊端?这些都值得思考。随着“互联网+”带动的创新创业热情高涨,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如何情法兼顾,不伤及“双创”环境与热情,考量着政府的治理能力。上海政企联手扶持草根餐饮合规化的努力,正是政府监管职能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一次有效协作,这种基于社会共治的创新,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