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环境实现梦想 访“本科毕业生最喜爱的教师”孙立红

28.07.2014  12:15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办?法律系孙立红老师用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要学会利用环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网络上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确,人们经常容易陷于理想与现实二者择一的迷惘纠结之中。孙老师之言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利用环境实现梦想,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一种人生智慧。

  孙老师本科就读于辽宁大学法学院,随后在吉林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她又在北京大学继续深造,最终获取了博士学位。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目标明确,风光无限。但孙老师却说:“我当初上学时的最大目标就是能从家乡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不过,当时我还是个穷学生,并没有钱去四处旅游,所以就选择去不同地区的学校去学习,以尽可能实现这个愿望。”有时候,当现实让我们无能为力时,我们就要学会从现实出发,利用环境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正是她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本科毕业生最喜爱的教师”——法律系孙立红老师

  2006年,孙立红老师来到了华师大法律系。她坦言道,自己当初其实并没有特别地想当教师,只是想找一个既能从事研究,又能与外界广泛接触的职业。经过慎重的考虑,她发现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正符合自己的预期要求,由此才有了当下的选择。在孙老师看来,人生很短暂,要尽可能地少做虚度光阴的事,即便做了,也 不要沉陷于悔恨中无法自拔。她也以此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坚持始终。她常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一定要做好,要让自己对得起大家的期待,不要等到将来回忆时后悔不已。

  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孙老师除了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外,在教学理念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大学教育并非简单的传授专业知识,而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得到能力的提升,会按照自己预期的学习层次来选择授课方式。对此,法律系学生张天立告诉我们:“孙老师上课十分有趣,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讨论各种案例,激发大家去思考。在我所上的课程中,课堂气氛最活跃的便是她的课了!”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孙立红老师指出:“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兴趣,讲课时只要把自己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原因传达给学生,学生自然也就会有兴趣了。”她觉得,如果这节课自己讲得很兴奋,那么学生们听得也会热血沸腾。因此,讲好课的关键就在于要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对所讲的内容要能够融会贯通。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让同学们的讨论更加自由,孙老师也想了很多办法,除了主动去搜集各种案例,还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授课。她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时,规定每次小组发言人实行轮换制,目的就是要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产生责任意识,充分融入讨论。她还强调,教师提问时应该用轻松的语调,不管学生回答如何都要认真回应,偶尔也可以调侃一下,但不要过分关注结论正确与否。即便学生回答错误也可以挖掘一些闪光点加以评析,不让大家对回答问题产生恐惧。有的时候,可以在提问的内容上进行引导,由浅入深式地提问,切记从一开始就用艰深的问题吓退学生。

  不论是自我的人生规划,还是课堂教学,孙老师始终坚持独立与理性,对今后要走的每一步都有冷静的思考和周密的计划。而这位十分严谨认真的老师,在平常生活中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一个人的“小天地”。她喜欢窝在家里看书,并自己创作小说。孙老师幽默地自嘲自己是个十足的宅女,还说:“我喜欢做白日梦,小时候还曾梦想做一名文学家。”也许一个平常惯用理性思维去思考的人,也想在“白日梦”中去寻找一些慰藉吧。

  孙老师表示,她本身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平常也不太爱讲话,所以不太会跟学生打成一片,但如果有学生来请教问题,她都会认真给予解答。她说,要跟学生成为朋友,只要除了与学业有关的事项之外,不把自己当成老师就可以了。当问及与学生有关的印象深刻的事时,她这样说道:“其实我的生活中真的没有什么特别轰动感人的事件发生,只有一些小事。比如新年的时候有学生送给我一副自己写的对联,就觉得很高兴。还有三八妇女节那天,学生集体给我写了一张贺卡,其中体育班的同学写到感谢我对他们很耐心,这个时候既感动又内疚。因为体育班的同学平时忙于训练,对专业课比较忽略,为此我曾在课堂上急躁过。但事后回想,又觉得他们其实很不容易,需要更多的理解。

  对于学生们的肯定,孙老师觉得很意外,也很惶恐。她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有许多比自己更优秀的老师。但在记者看来,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意,时常溢于言表。她曾谈到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心思比较急躁,还没来得及多看看专业书,多听听课,就着急去实习、去上班。虽然从现实角度考虑没什么不好,但我担心的是,太过现实会让自己摔得更重。如果毕业后无法实现这些目标,而本该利用大学期间充实自己的机会却再也无法重来,那么就会觉得大学的四年什么也没有学到,大学的生活只有一片空虚。”因此,孙老师希望,不管是哪个专业、在何种岗位上工作的学生,都能发掘出自己的兴趣,找到生活的意义。人生不可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设想,人也无法彻底改变环境,但要学会利用环境靠近自己的梦想,要学会苦中作乐。这样即便多年后依然没有变成那个理想中的自己,但回首往事,每一步都曾努力向梦想靠近,就不会感慨虚度了一生。

 

文字| 学生记者:曹丽雯 任艺霏  指导老师:万姗姗  摄影| 吕安琪  来源| 新闻办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