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丽眼中的基层治理之变:年轻人来了 有学历有干劲

09.11.2015  16:04

梁慧丽身边多了“80后”年轻助手,有学历有干劲,但与居民打交道还欠“火候”,梁慧丽循循善诱传授经验。

  去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实施以来,当了近20年居委干部的“基层好干部”梁慧丽,体悟特别深刻。“变化真的很多,居委干部地位提高了,能调动资源、喊得动职能部门一起帮居民办事,而社会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出台后,队伍里年轻人越来越多,直接缓解了班子青黄不接的隐忧,基层工作渐渐回归到引导自治和服务居民这个本源。

  今年,梁慧丽已到退休年龄,目前被返聘继续担任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而且还多了两个新职务:“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和“普陀区居(村)委会工作协会会长”。她的职责渐渐转为“传帮带”,带领更多人为社区事务谋求解决之道。

  “社区党委”是个全新平台。以前,社区(街道)党工委及下设的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1+3”架构中,“三条线”党组织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协调运转不畅,导致居民区一些具体矛盾解决不了。去年下半年新成立了“社区党委”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一起议事,镇党委书记、镇长和职能部门主要领导都会参加,听取居委会书记提出的需要职能部门解决的难题,公安、工商、城管、市容等部门负责人现场“领任务”,诸如小区违章搭建、群租、乱设摊、老房维修等问题,都能在短时间里迎刃而解。“有时候我们居委干部反映一件事,职能部门第二天就赶到,没人捣糨糊。

  还有,今年9月刚刚成立的“普陀区居(村)委会工作协会”,也让梁慧丽看到新的希望。这是一个由区民政局“支撑”的平台,协会成员中包括民政局基层科人员及部分居民区书记、主任等,这个以“社会组织”面貌出现的“新生儿”,也把居村委干部看作是解决居民问题的“纽带”,今后一个小区面临的所有热点难点问题,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解决方式,而是能在这里聚智谋胜、找到资源,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也能为其他小区所借鉴。“一个党委、一个协会,纵向与横向之间,让社会治理变得更精细。

  大半年未见梁慧丽,记者发现,她行事风格更加活泼、运用微信群工作起来更加顺畅。这是为什么?梁慧丽说:“因为居委会里年轻人多了。”目前,她身边就多了两名“80后”年轻助手,一名担任副书记,一名担任卫生干部。这两年,桃浦镇招聘了119名开展社区工作的新人,大多年纪轻、学历高。在她看来,新人们大多稚嫩,在人情练达、与居民打交道方面还欠“火候”。但她相信,一号课题带来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以及"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的培养方式,一定能解决她多年来对于"能人留不住、年轻人干不长"的忧虑。

  还有一件令梁慧丽特别高兴的事:桃浦的社区工作者马上就要加工资了,聘用人员年收入能提高60%左右,退休聘用人员则提高30%左右。她觉得,社区工作者为老百姓奉献,24小时不停歇,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在面对新人当带教老师时,她却从另一个角度引导年轻人:"你们选择这份事业,先要在内心做好准备,必须舍小家顾大家、必须随叫随到,点滴积累,培养为大家服务的'悟性'。"

  梁慧丽深知,"一号课题"的核心目的,除了为基层"赋权"之外,还有一项,便是"减负"。如今,上面进行了整合,居委会要填写的报表少了、面对的检查少了,行政事务大大减负后,逐渐回归到引导自治、服务居民的"本源"。梁慧丽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居委会不能减负、也不应该减负。"这是因为,如今居民区结构越来越复杂、居民诉求也越来越多,有做不完的事需要居委干部去探索、去创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