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里的校园“微生活”

15.04.2015  11:31

 

在上海大学师生们的微信朋友圈中,一则题为“‘光影中的上大微生活’图片展” 的信息曾被广为转发,这则消息发布自公众账号“上大信使”。消息称: “正值上海大学组建二十周年之际,上海大学档案馆于2014年5月15日至6月15日在上海大学图书馆二楼大厅举办‘光影中的上大微生活’图片展。展览着力强调新上大自组建以来学校生活的微小之处,将师生员工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用光影定格,成为宝贵的档案。”消息发布者还煞是有心地配发了一张图片来诠释该展览。图片中,一名长相颇为俊秀的雕塑系女生正在屏息凝神地细细端详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唯美而宁静,可谓独具匠心。“上大信使”是上大人分享校园新鲜事、感人事、有趣事的公众账号,而这则消息瞬时吸引了众多上大人的目光。一时间,许多上海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在这则消息的指引下,来到了上海大学图书馆参观该展览。

从档案图片库中孕育而生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了“微生活”。微博、微信、微小说等新媒介以无法阻挡之势开始大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的变化,各类资讯大量滋生令我们目不暇接。“”即小,微博、微信,一种从小处着眼的视角俨然成了当下流行文化的特征。上海大学档案馆“光影中的上大微生活”摄影图片展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应运而生,不知不觉间汇入了“微文化”的洪流。

当被问及此次展览的筹办过程,上海大学档案馆馆长徐国明兴致勃勃地介绍道:“我们上海大学档案馆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展览,以吸引广大学子走进档案,了解档案里的历史和故事。今年,我们借助2014年‘上海市档案日’宣传系列活动平台,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举办了‘光影中的上大微生活’这一别有趣味的摄影图片展,同时也是庆祝新上海大学组建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我们上海大学档案馆专门建立了声像档案库,储存有共计25万张各类图片,馆藏照片的充裕和选材广泛得益于我们档案馆良好而完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2006年,档案馆目录中心建设启动,只用了两年时间,档案馆将所有馆藏档案的案卷和卷内目录全部输入电脑,实现了初步的信息化及计算机智能检索。而我们确立的‘应收尽收’工作机制,也为照片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图片展在策划之初,就定下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的基调,但究竟以何种视角和框架来反映这个主题,上海大学档案馆的展览筹办小组对多个方案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以“”为视角、以时间为线索来展示新上海大学成立20周年以来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细节和瞬间。

在挑选过程中,展览筹办小组成员浏览了馆藏的几乎所有新上海大学成立以来的照片档案,撷取了其中“构图佳”、“有特点”、“有意思”、“有意义”、“有故事”的照片,经过多次筛选,终于从中精心挑选出了175张照片来制作此次展览。

于细微处见真情

展览通知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后,在短期内获得了400余次的点击量。上海大学的师生们口口相传,自发地汇聚而来参观展览。

展览中展出了众多珍贵的精彩瞬间和生动场面,如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成立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办;1996年,上大延长校区新安装了自动提款机,一名女生正在使用提款机;2009年5月29日,上大研究生李振等勇救崇明落水儿童的感人一刻;毕业典礼上,可爱的研究生们将硕士帽往空中抛洒的迷人瞬间;世博会上,上大志愿者们激情澎湃、昂扬振奋的精神风貌和美丽笑颜;上大新生军训仪式上,女兵们英姿飒爽的身姿和风采。未曾想,当时偶然定格和捕捉的片刻,皆成为学校师生们永存心间的美好记忆。

一位原先就读于上海大学本科,后又考取浙江大学研究生的校友在一张摄自2007年4月23日国际交流学院文化节上的照片中,找到了自己的身影。照片上,只见两名外国留学生正在表演节目,周围聚集了众多的师生观看。这位校友从照片中的一个背影认出了当时的自己正是观众群中的一员。这张珍贵的照片令他不由得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激动地说:“没想到这次在我们上大档案馆的图片展里竟然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好怀念当初的时光,感恩上大带给我的一切美好记忆。”上大学生崔明在观展后说道:“上海市档案日”宣传系列活动真是令我们获益匪浅。档案在此刻的魅力如此之大,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记录我们的大学,感谢主办方如此用心。”此次展览的结束语颇为发人深省:“参观了整个图片展之后,同学老师们是不是发现了不少自己熟悉的身影?甚至您本人也出现在了展板上?档案馆举办这次展览本有一个初衷:展览有故事的照片,收集照片背后的故事。学校每天都发生着难以计数的故事,每一则故事或许都能成为珍贵的档案,不过单靠档案馆一家来收集,实在是力难担当,或许我们这次的故事会有错误,或许我们这次的讲述会有偏颇,那么无论如何,请知道照片背后故事的同学老师联系我们,把故事告诉我们;又或者在您手中还保存着我们所没有的有故事的照片,也请您发送给我们,让我们共同记录‘上大微生活’,留存‘上大微档案’。

诚然,一个学校的记忆,不能仅靠学校档案馆的一己之力;一个城市的记忆,也不能光靠一家城市档案馆的一臂之力。记载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记忆,记载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记忆,理应成为全体档案人的责任和担当。

(姚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