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到大学生中寻找案例“军师”——第二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总决赛纪实 

25.09.2014  18:48

  “对方所提出的方案,我们认为缺少可行性……

  “我们主张阶段性改善……

  “5、4、3、2……”伴随着屏幕上的倒计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场面,好不热闹。

这不是辩论赛独有的情景,它真实地存在于第二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而相比辩论赛,它不仅考验双方选手的口才、逻辑,更加考验的是他们所设计方案的创意和可行性。

  9月21日,第二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2014)全国总决赛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大赛由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国管理案例中心联盟及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管理案例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北京科技大学承办。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呢?北京科技大学MBA中心主任楼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大赛选取企业的真实案例交给参赛者解析,参赛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解决方案,两两对决,并回答对手、台下观众、评委的问题,相当于模拟一个商界案例的处理。

  据悉,大赛从4月启动,分为校园突围赛、分赛区晋级赛和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共有68所院校352支队伍参赛,参赛者均为MBA在读学生。最后来到决赛之夜的有四支队伍,分别是四川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代表队。

  围绕着“布丁酒店的突围战略——阶梯式稳健增长”这一命题,四支队伍展开了激烈的PK。其中,不乏有精彩的创意。四川大学提出阶段性改善的措施,哈尔滨理工大学主张用互联网加强市场细分,北京科技大学建议用情感营销突围,华东师范大学提出差异化竞争。

由于每个环节均有时限,对于参赛者的语言、逻辑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仅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思路,通常还会“自我要求”为对方挑刺儿。剑拨弩张之际,评委席上北大方正集团副总裁谢克海忍不住提议,“给对手找优点”“招聘一名赛场上的队员,你选谁?”这才将紧张的比赛氛围舒缓了片刻。

  对决的背后是一番精心的准备。北京科技大学代表队队员岳广耀当天下午13点拿到组委会公布的决赛题目,马上和队员们投入紧张的“备战”,在晚上18点交稿的5个小时中,他们经历了“最痛苦”的“头脑风暴”。实际上,从开始比赛到结束比赛的60个小时中,他们和其他小组都经历了高强度的“备战”,平均每日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虽然参赛过程非常辛苦,但高强度的比赛和真实的商业环境高度仿真。” 岳广耀说。

  而他们的努力,也得到了最大的肯定。最后,哈尔滨理工大学夺得大赛冠军,北京科技大学获得亚军,四川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并列季军。

  这让参赛队的队员、指导老师们足够欣慰。“为同学们的努力感到骄傲。”大赛现场,四川大学代表队指导老师黄璐兴奋地说道,准备过程中分工明确,以平常心参与、学习,使得四川大学顺利进入“四强”,这让四川大学代表队多少有些意外,原本他们订了决赛当天回川的机票,在得知进入决赛后马上进行了改签。

  然而,大赛的意义还远不止获得名次。“案例运用是中西商学院教学的差异之一。案例大赛对MBA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较之课堂的案例写作更加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苏敬勤如是说。

  而在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看来,大赛既是一次切磋技能、较量思维的比赛,又是一次学习交流、增进友谊的聚会,它为全国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立体的展示空间和广阔的交流平台。 阅读原文

 

来源|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温才妃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