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墙新妆迎校庆之际重温校训的故事 求学问而非学答,令小志入于大志

15.05.2015  18:43

5 月中旬,完成修缮的校训墙将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师生校友见面,以此献礼110 周年校庆。修缮后的校训墙在保留原校训墙景观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花岗岩材质的简洁外观,字体改用马相伯书法(繁体),以从右到左的书写方向排列,并使用毛面雕刻。

完成修缮后的新校训墙。

据悉,今年是校训墙落成20周年。1995 年5 月27 日,90 周年校庆之际,我校举行校训墙揭幕仪式。当时校训墙由大理石贴面砌成,校训以魏碑字体从右到左书写排列。

1995年5月27日90周年校庆时建成揭幕的校训墙。

2008年修缮后的校训墙。

校训的由来

今年亦是校训制定100 周年。复旦在吴淞时期(1905-1911) 校基未固,6 年换了5 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的复旦在困境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 年1 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见1915 年以李登辉名义写的《复旦校史简介》)。1915 年,适逢复旦建校10 周年,李登辉仿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校标(徽)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此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其它条目尚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等)。李登辉从美国留学归来不过10 年,自知古汉语不如马相伯,便请马相伯选定(马相伯曾助其弟马建忠著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古汉语造诣颇深)。从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便成为复旦学子的座右铭。此后,李登辉还陆续规定了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

校训的阐释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一节。原文为:“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此句和《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互为发挥,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也与复旦“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复旦以此作为校训,不仅说明复旦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坚守,更说明传统文化有其历久弥新的魅力。

90 周年校庆时举行的校训墙揭幕仪式上,复旦大学第一届校董会名誉主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演讲时对校训作了新的阐释。他特别欣赏每一句校训的第二个字———“学”与“问”。他强调,学习要有创见,不能只学着回答问题,还要学会提问。做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问题,问对了就可以求得正确答案。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他寄语复旦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们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关于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时任复旦校长杨福家则强调,要使学生有更多的问题问出来,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

由校训谈复旦精神

百年校庆时,我校曾开展关于“复旦精神”的大讨论。讨论中,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认为,校训乃能体现精神之“道”,又不离复旦之“人伦日用”者,校训中属于由过去泛入今日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求知识,求学问。“博学”就是大其学,广其学,就是求知识。我们的校训中所谓求知识同时也是求学问,所以说要“切问”。知识与学问有什么分别呢?一般说来前者是既与的,被给定的;而后者是探索性的,由问题引领着前来照面。李政道教授在复旦的一次讲演中很精当地区分了所谓“学问”与“学答”,以为真正的学习不是按照既定的程式来学回答,给出一律之答案,而是“学问”———学习不断探索性地提出问题。约言之,没有问题,便没有学问。

第二,注重学问的精神性品格。学问实有两种品格,即知识性的品格和精神性的品格。若求知在于“切问”,便提出了思的任务———要思,要能思,要“近思”。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不要以为通常所谓“用脑”就是思,那离真正的思还远着呢!确实,这是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能思,能够切近地思(切中问题之思),乃是学问之真正的精神性品格,也就是罗素所谓“科学的精神气质”。如是,则作为我们传统的复旦精神便本质重要地包含着并且提示着这样一个任务,即“守护思想”。

第三,有社会关怀和天下关怀。学问的精神性品格一则出自以思,一则出自以社会关怀或天下关怀。故于博学、切问、近思而外,还要求“笃志”。志有大小:小志者,一己之志也;大志者,天下之抱负也。所谓笃志,便是广大其志、厚重其志,便是令小志入于大志。我们身处的时代,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转型,其转变之大,或以百年论之,或以千年论之。如果说学术与生活并没有两个不同的基础,那么,值此变局之关头,又如何能够推诿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社会责任呢?“笃志”一训,在今天正像在过去一样,警省复旦学子对民族之兴衰、民间之疾苦、时代之烦难有所承当,有所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