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规划为云南省诺邓古村保护及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5.05.2015  18:49

      提到诺邓你想起什么?作为云南著名的历史村落,这里有唐代以来一直未变的村名、盐马古道的起点、五井盐课提举司和上五井巡检司衙门,还有元明清遗留到现在的老房子。然而,古老的村风村貌与现代生活如何和鸣齐奏?随着我校规划设计研究院周珂主持的《诺邓古村保护详细规划》的实施,诺邓已经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热门景点。

                                                    偏僻的诺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周珂主持的《诺邓古村保护详细规划》就是贯彻这一思想的成果。我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规划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并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诺邓村在云南大理州云龙县,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邑之一。诺邓是古代盐业运输的起点,是“盐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昌宁,西接腾冲、缅甸,北通丽江、西藏。随着盐业的兴盛,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并同当地白族先民融合,中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人文蔚起,风气大开,人才辈出。科举时代,一个自然村内就出进士2人、举人5人、秀才400余人。因盐而兴千余年的诺邓,村中目前遗留最古老的建筑是元代的万寿宫,明清建筑有100多处,古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和文庙、武庙、棂星门、玉皇阁等都是这里的历史文化景观,诺邓因而又被誉为“千年白族村”。然而,随着近代以来盐业经济的萧条,诺邓开始了沉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勃兴,诺邓成为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诺邓人也走过了一段“拆旧建假”的古建修复之路。“建于康熙年间的龙王庙院墙已经残缺不全,它的对面正在复建新的戏台,风格、样式、体量都不对。”云龙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希元忧心忡忡地说,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元代的万寿宫,堂屋的墙上,嵌有明代诗碑。在万寿宫里住了40多年的李文茂老人告诉我们,诗碑原来的位置已经被改建成了厨房。而拆旧建新,是杨希元最忧心的,“2000年,村里还有130多座明清民居院落,如今只剩下106个了,13年间消失了20多个。”许多诺邓人担心“老房子太黑太旧,怕客人不舒服,看着也不安全,想着想着就拆掉重建了”。

                                                诺邓人在同济找到古村保护的“方子
      到底应该怎么办?在磕磕绊绊八年的探索之后,诺邓有关领导找到我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希望找到一条古村保护的可行路线。2009年,我校规划设计研究院周珂、姜宝源、寇怀云等开始编制《诺邓保护详细规划》。经过进村入户摸底调查,考虑该村的历史和现状等特点,编制组确定了保存诺邓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的历史景观、维护村落内部整体街巷格局、保护朴素而又别致的传统民居、充分体现“千年白族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等规划目标,编制者们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将《规划》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为地方政府管理服务的“保护详细规划”文本、说明书和图集;二是为当地村民自主保护服务的《建筑保护与修缮手册》,三是双方都可参阅的建筑、景观导则及传统民居和古树名木调查表合集。“可操作性是规划的重要特色”,周珂介绍,保护详细规划文本对民居问题的归纳整理后,项目组针对每幢建筑都提出了保护整治要求,并备注了户主的姓名,对重点建筑部位的大木作、小木作、瓦石作等都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以备修缮操作,以便专业部门一一有章可循地指导落实。
      不仅如此,项目组还编制出详细的建筑导则,导则列出传统民居修缮方法、设施更新扩建要求与规定,新建民居引导等;景观导则包括村落里的沟壑、河溪、山林,房屋格局、地面铺装、观景点等内容,还有村口、街巷等公共场所的景观指导;建筑保护与修缮手册以口袋书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加以编订,颇便使用。“编制的后期,导则与手册就开始发挥指导作用。云龙县政府成立了诺邓与太极保护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当地村民在修缮手册的指导下开始运用地方材料和建筑技术修复传统民居。”周珂介绍说。

      记者在当地政府的交流材料中也看到类似的文字:“一个导则、两个单项规划和施工设计、重点点位上的修建性详规,为古村保护提供了一个便捷省钱的工作方案。”云龙县有关人员谈到,由于选择了正确的规划、设计、施工、保护的路线,同时发动群众,教育群众,让群众参与,然后严格按照文物修复“四原”原则(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原环境),保留村民房前屋后的菜地、路边的怪石、四处可见的杂草、路上的荆棘等等村落景观要素;鼓励采用传统的生产工具,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禁止农药、化肥、农膜等现代生产资料的进入,禁止现代农业机械的进入,以传承和展示农耕文化;鼓励并保护村落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村民的宗法观念、传统社会关系等等人文景观。

                                              《修缮导则》成为古迹修缮的重要保障
      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诺邓村正在探索一条新路:政府指导,将保护和开发的主导权都交给村民。村民黄文光家的院子里开着一间小博物馆,“有380多件文物。”黄文光指着一页皱巴巴的纸解说道:“这是我们家五代祖手书分家单的原件,从明万历十九年传下来……”还真有几分专业讲解的意思。这样的家庭博物馆,诺邓村已有两家。村民们收取参观费,自然对文物和古建筑视若珍宝;而那些在《修缮导则》发挥作用之前就拆了老屋的村民见此情景,后悔不迭。于是,政府进一步引导村里成立了一个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协会,“海选”出理事长及15人组成的理事会。村民们自己来决策古村的保护和开发,积极性被极大调动起来。“这都是我们十分愿意看到的局面。”周珂说。
      诺邓村的古建筑群为文庙、武庙、玉皇阁、棂星门、题名坊、盐局、万寿宫、龙王庙等8处古建筑组成,分别分布于诺邓村河东和北山。得益于村民及规划人员的努力,2013年初,该村的玉皇阁古建筑群(玉皇阁、文庙、武庙和木牌坊)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之而来的就是勘察、测绘、照片拍摄和相关资料收集及修缮立项申报工作,2013年7月项目修缮工程方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
      今年3月底,总投资1380万元的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修缮项目立项,项目将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中的文庙、武庙、玉皇阁、棂星门、题名访、盐局、万寿宫、龙王庙8项公共类建筑群进行整体修缮。“《修缮导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修缮完成后古村诺邓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定会更有魅力。”当地文物部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