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档案馆发掘一批抗战史料档案

03.09.2014  17:46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校档案馆发掘出一批记载我校前身学校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在抗战期间的历史档案史料,该批史料记载了大夏、光华在抗战初期遭受日军炮击和轰炸,造成惨痛损失的详情,又翔实记载了两校师生为抗战做出的突出贡献。

     

  据我校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该批档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记载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在抗战初期因日寇侵略造成巨大损失。档案显示,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师生自“九一八”事变后就积极活动,强烈要求对日宣战,成为日寇极为仇视的对象,抗战初期两校校园都惨遭攻击,损失惨重。大夏大学中山路的校舍、实验仪器损毁及师生迁移造成的各项损失共计7987万元(按1946年币值算);光华大学大西路校舍原是上海高校中最为宏伟的校园之一,抗战初期成为我军要塞,日军占领时全部被毁,片瓦无存,损失之巨难以统计。两校被日寇占后,被迫西迁,学生流离失所,不少毕业生连毕业文凭也无法领取。

 

 

 

 

  尤为可贵的是,该批档案的第二部分真切呈现了大夏、光华的师生在抗战期间以多种形式为抗击日寇,捍卫民族独立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档案显示,两校留沪师生不畏强敌,不惧淫威,以笔为枪,坚持宣传抗战,反对汪伪卖国行径,多位教师、学生受到国民政府通电表彰。“八一三”事变后,两校留沪师生积极宣传抗战,反对妥协。大夏大学教授张似旭宣传抗战,宁死不屈;大夏毕业生、上海女子大学校长吴志骞不向敌伪妥协,英勇牺牲。

 

 

  档案史料显示,大夏、光华两所学校有众多学生投笔从戎,奔赴前线杀敌。譬如,1937年,光华大学学生汪道涵率全家及亲友28人投奔延安,他先后担任新四军四支队占地服务团团长、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嘉山县军事总队部总队长等职,为淮南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38年,大夏大学学生丁基(原名李百岑)奔赴延安,进陕北公学学习,后作为晋绥军区《战斗报》特派记者奔赴抗战前线。同年,大夏学生肖炳堃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下进入中条山抗日前线,后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任华北《新华日报》发行科科长。1939年,光华学生欧阳弼奔赴晋东南抗日前线,从事战地文化宣传工作,任《华北文艺》主编等职。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光华大学都在政府统一部署下,抚恤抗战烈士遗属,给予免费入学受教。

  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切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青年学生懂历史、知真相,华东师大档案馆一直致力于馆藏档案中抗战史料的发掘整理,这是该馆首批成果。据了解,这批成果将在今年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来临之际以展板和网上电子版的形式予以展出。

 

文字、图片| 魏明扬  来源| 档案馆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