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我校勤工助学工作引媒体关注
编者按:12月14日是我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的日子。20年来,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不断成长,在为我校众多学子提供丰富的勤工助学机会的同时,也助力学生成就创业梦想。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解放网、《新民晚报》、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中国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学子因勤工助学成就梦想
中新上海网12月15日电(卞慧 许婧)很难想象,曾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创业奖”,“上海十大创业先锋”的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应波,当初离开四川山区的老家,踏进华理校门的时候,穿的是带洞的T恤衫。
2007年,谢应波与5位华理毕业生创办了“泰坦”,从初创时的6人团队、一间小实验室、2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到现在,成功服务了近10000家全球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开发的试剂数量近2万种,成了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
他的创业之路,与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本科入校到研究生毕业,谢应波一直勤工助学,7年的学费、生活费没要家里掏一分钱。担任勤工助学中心校内工作部部长的经历,也为他的创业之路积蓄了能量。
14日,谢应波与多位“勤助人”一起回到母校,参加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的庆典。他们在当天的庆祝大会和主题论坛上,畅谈与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缘份。
“勤工助学中心让华理贫困学子在校开始自立、自强,让你我有幸在学生时代,深入了解社会,早日独立,踏上社会的征程。”谢应波说。
与谢应波有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今年暑假,曾行在热带风暴储物箱小组工作了2个多月,收到了9861.5元薪水。他为此很是高兴。与他一样,今年华理有217名学生在热带风暴工作近2个月。在他们之中,5个人收入超过9000元,13人超过8000元,30人超过7000元,56人超过6000元,86人超过5000元,119人超过4000元。
“我们与热带风暴从1998年就开始合作了。包括热带风暴在内,我们长期与校外200余家用人单位合作,还与申美、大金空调、上海市餐饮协会等建立了十几家勤工助学基地。在校内,我们还有上海市教育连锁超市等17家勤工助学基地。”中心主任徐美华介绍,20年来,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坚持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宗旨,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有学生员工640余人,自2006年以来,每年解决校内外勤工助学近万人次。2013年学生收入达到1543万元。中心提供的校内岗位约2500个,分学生自主经营、学校全额补助、与企业合作提供3大类,包含超市、报亭、文印社、发报队、收报队、图书馆助理、学院助理、食堂服务员、晨练助理等20多种固定类别的岗位。
从仓库到超市运两箱水要多长时间?如何保证物流部的学生员工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华理商学院物流专业的学生商迟在校时出色地解答了这些问题。担任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物流部经理后,他花了一周时间,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体验了物流部每一道工作程序,绘制了一张每道流程所需时间表。“从此,物流部的工作有了规范的流程。”
“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一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实践育人平台,经历了从扶贫、扶志到扶人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助学,更强调勤工助学与专业培养、科学实践、就业目标、创业教育相结合,营造‘实践长才干、劳动享人生、人生当自强’的氛围。”徐美华强调说。20年来,华理的勤工助学工作培育出了一大批自强自立、勇于开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考华东理工大学,去了就能有工作。”冲着这句话,来自黑龙江农村的臧广纯当年报考了华理。他表示,勤工助学帮助他在实践中塑造了自信自强的性格,形成了良好的心态。从最开始连门都不敢进,到3年后任勤工助学集团副总经理,每天管理超市、报亭、文印中心,与各部门经理沟通,他已俨然成为“职业经理人”。
“我一直待在实验室里,没有出过社会,想法可能会脱离市场,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差一点。跟着公司的人对我们学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正在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打算投身化妆品行业。她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新近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找到了实训基地,进行正式创业前的“热身”。创业工作室目前已有立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实训基地。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除了能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还有机会到企业里轮岗,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提高创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华理的勤工助学工作经历了从“输血式”纯福利资助发展到“造血式”的市场经营,再到实施“返血式”的反哺制度的过程。中心提供的岗位也从最初的劳务型、服务型,如派发宣传单、超市理货员等,发展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实业集团,并建立了勤工助学基地。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就是要认真总结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年来的经验,继续发挥好“‘助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帮助学生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卓越人才。”华理党委书记杨贤金这样说。
原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12-15 | 作者:卞慧 许婧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news?date=20141215&articleId=265074
《中国青年报》:华东理工:勤工助学中心成“创业家”摇篮
32岁的谢应波刚一出现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内,就被勤工助学中心的“老朋友们”围了起来。12月14日,应母校华东理工的邀请,一大群曾在勤工助学中心打过工的“寒门学子”聚在一起,为勤助中心庆祝20岁生日。
谢应波是这群人中名气最大的一个。这个来自重庆贫困山村的年轻人,2000年到上海上大学时,怀揣2000元,从此,再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学费和生活费,全靠勤工助学和奖学金。如今,他创办的企业——泰坦科技,已经在2012年、2013年分别融资1.03亿元,最新一轮的融资目标是1.5亿元,它的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
上大学,是谢应波第一次走出县城、第一次乘火车,入学第一天,他还穿着一件带洞的T恤。“本来想考东北的大学,因为那里消费成本低一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最开始,在学校里“打工”,谢应波也有些自卑,但在拿到打工收入时,他兴奋不已,越干越有劲,他还创办了学校的第一个电脑吧。本科四年,仅勤助这一项收入,谢应波就有将近4万元。
等到了他的学弟曾行这里,收入已经翻了几番。2014年暑假,曾行通过勤助中心到热带风暴储物箱小组工作了两个月,收入9861.5元。据悉,今年华理有217名学生在暑假被推荐去热带风暴工作,所有人收入都超过了4000元,其中18人收入超8000元。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华理勤助中心打过工的学生中,很多人都像谢应波一样在毕业后创业,成了总经理、董事长。华东理工大学提供的一份勤办校友联系表中,有将近40%的人在毕业后创业。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华理的勤工助学有一个特点,除“助学”外,还着力在“育人”上发挥作用。记者了解到,华理学生勤工,并不仅仅是“给学校打个工”而已。
上海复星集团印度投资部的投资经理商迟,就曾负责学校报亭、超市的物流工作。各家报亭和超市对不同品类货物的需求不同,他据此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按需分配方式,将原本的无序管理变得有序起来。
“怎么盈利,怎么控制成本,都是由我这个经理来控制,自负盈亏的。”商迟给物流中心设计了一周7天、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此后,中心再没出现过“货送到一半人跑了”的事情,中心盈利增加了10%到20%。
还有勤助超市,这是一个完全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超市经理商迟要负责进货,与供货商讨价还价,还要负责给超市7名员工制定工资标准、发放工资。商迟记得,勤助超市最早是从一个濒临倒闭的私营业主处接手而来,接手第二个月起开始盈利,现在每月能给集团贡献很多利润。
集团全称是“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总经理由学校指导老师担任,副总经理由学生担任。集团下辖有超市、物流、网吧、餐馆等多个子公司。
网吧是给集团贡献最多的一家单位。北京易哈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超就是勤助集团网吧经理出身。
这个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网吧做经理,爱上了“控制成本、增加营收”这件事儿,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要控制电费、人员工资、电脑维护费、打印复印纸张费用、机器损耗费用,再根据成本制定按小时计费的收费标准。很有挑战性。”张伟超发现,自己挺爱“折腾”,经营一个小团体挺有意思。
网吧经理的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毕业两年后,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出来创业了。
就在几天前,张伟超注意到,教育部就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下发通知,首次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一“新提法”引起了颇多争议。
张伟超觉得,创业其实并不适合每个人,需要创业者具备创业的特质,需要资金、人脉和市场条件,不是“为创业而创业”,在校期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勤工助学进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我理解,教育部的意思,学生一边上学一边把公司开出来,不能说是鼓励,只是允许学生这么做而已。”
原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12-25 | 作者:王烨捷 周凯
原文链接: http://zqb.cyol.com/html/2014-12/25/nw.D110000zgqnb_20141225_4-03.htm
【新华网】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20年 成就学生创业梦
新华网上海12月16日电(记者吴振东)谢应波,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7年,他与5位华理毕业生创办“泰坦”,从初创时的6人团队、2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到现在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他本人也被评为“上海十大创业先锋”。
2000年,山里娃谢应波踏进了华东理工大学的校门,其创业之路,与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有着不解之缘。本月14日,谢应波与多位“勤助人”回到华理,参加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与学弟学妹分享勤助与创业的甘苦与梦想。
近万岗位为学生“创收”
2014年暑假,曾行在“热带风暴水上乐园”工作了2个多月,收到9861.5元薪水。与他一样,华东理工大学今年共有217名学生在热带风暴工作,其中,119人收入超过4000元,13人超过8000元。
据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徐美华介绍,包括热带风暴在内,华理长期与校外200余家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十余家勤工助学基地,在校内,也建有包括上海市教育连锁超市等在内的17家基地。20年来,中心坚持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宗旨,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据了解,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目前有学生员工640余人,2006年以来,每年解决校内外勤工助学近万人次。2013年学生收入达1543万元。中心提供的校内岗位约2500个,分学生自主经营、学校全额补助、与企业合作提供3大类,包含超市、报亭、文印社、图书馆助理、学院助理、晨练助理等20多种固定类别岗位。
“四结合”助推实践育人
从仓库到超市运两箱水要多长时间?如何保证物流部的学生员工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华理商学院物流专业的学生商迟在校时出色地解答了这些问题。担任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物流部经理后,他用一周时间,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体验了物流部每一道工作程序,绘制了一张每道流程所需时间表。“从此,物流部的工作有了规范的流程。”
“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一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实践育人平台,经历了从扶贫、扶志到扶人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助学,更强调勤工助学与专业培养、科学实践、就业目标、创业教育相结合,营造‘实践长才干、劳动享人生、人生当自强’的氛围。”徐美华强调说。
“我一直待在实验室,没有进过社会,沟通和表达能力差一点。跟着公司的人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正在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打算投身化妆品行业。她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新近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找到了实训基地,进行正式创业前的“热身”。目前,该创业工作室已有立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实训基地,为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业人员指导及轮岗锻炼。
从“受助”、“自助”到“助人”
“勤工助学中心让华理贫困学子在校开始自立、自强,让你我有幸在学生时代,深入了解社会,早日独立,踏上社会的征程。”谢应波在庆典大会上表示。
华理的勤工助学工作经历了从“输血式”纯福利资助发展到“造血式”的市场经营,再到实施“返血式”的反哺制度的过程。中心提供的岗位也从最初的劳务型、服务型,如超市理货员等,发展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实业集团,并建立了勤工助学基地。
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高鑫毅在校时曾接受过资助。毕业后,每年资助一位在校学生3000元,并连续资助3年。除了校友自发的反哺行动,勤工助学中心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义工岗位,搭建感恩奉献的平台。同时,校内爱心义卖、爱心募捐、光盘行动以及校外阳光之家关爱智障儿童等公益活动,也让学生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的转变。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将继续发挥好“助学”、“育人’双重功效,帮助学生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表示,勤工助学工作应加快实现从“劳务型”向“智力型”、“学术型”转型升级,依据大学生特点和优势,不断调整拓展勤工助学的方向和领域,与大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创造精神;多与知名企业、社区街道进行勤工助学合作,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输送一批专业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第一线。
原文来源:新华网 2014-12-16 | 作者:吴振东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net.com/2014-12/16/c_133858880_2.htm
转载媒体:
人民网: http://sh.people.com.cn/n/2014/1217/c217384-23249202.html
【解放网】华东理工大学建校内创业工作室
晨报讯 昨天,在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大会上,学校宣布在校内成立学生创业工作室,作为学生创业前的热身,体验真实创业环境。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提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要加快实现从"劳务型"向"智力型"、"创业型"的转型升级。
“我一直待在实验室里,没有出过社会,想法可能会脱离市场,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差一点。跟着公司的人对我们学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华理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成为创业工作室的首批参与学生。她正在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打算投身化妆品行业,为此她找到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新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进行正式创业前的"热身"。据悉,创业工作室目前已有立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实训基地。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在工作室除了能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还有机会到这些企业里轮岗,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提高创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华理2000级学生谢应波与5位华理毕业生创办于2007年的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加入到了创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从初创时的6人团队、一间小实验室、2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到现在,这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谁能想到,谢应波的创业之路,就是从勤工俭学开始的。从本科入校到研究生毕业,谢应波一直勤工助学,7年的学费、生活费没要家里掏一分钱。担任勤工助学中心校内工作部部长的经历,也为他的创业之路积蓄了能量。
陆靖表示,上海大学生每年参与勤工助学超过15万人次,大学生从此方面获得的报酬金额近2亿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但同时,勤工助学要调整拓展方向和领域,与大学生自身所学专业相结合,让更多的大学生获得创业的经验。
原文来源:解放网 2014-12-15 | 作者: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www.jfdaily.com/jizhe/201412/t20141215_1058207.html
《解放日报》:自主创业比例,何时不再是个位数
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教育部日前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列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六大事项之首。
如此利好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到底火不火?记者刚从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获悉,截至11月30日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会已资助项目共204项,资助金额4492万元。目前,月均资助创业项目逾400万元,与去年相比实现了12.5%增长。
那么,全市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如何能从不到1%这样的个位数,也跃升至两位数呢?恐怕要在政策激励、社会资助的上下游一起做文章。
趋暖但创业比例还是低
其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2006年就成立了。至今,基金会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松江大学城、市创业中心等处设立了15个分会。从成立起,到今年11月底,基金会累计共接受约4000个项目申请,资助项目约1000个,累计资助金额近2亿元。
在这个“大数”中,仅去年和今年的资助项目,就超过了400个,占到8年来资助项目数的40%。同样,从资助金额看,最近这两年的资助金额也占到8年来的40%以上。而且,今年前11个月的资助项目数和资助金额数,都已超过去年全年。在此意义上,大学生创业近年确实越来越热,社会扶持力度也在持续加大。
然而,从大学生就业的“总盘子”看,创业还是比较冷的。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上半年,全市共有828名应届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同比去年增加70%多。然而,这一创业者群体放在同一时期上海17余万名应届生中,比例还不到0.5%,而且这一比例与邻省相比还是低的。
纵观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也仅1%左右,相比一些创业发达国家,仍有“数量级”的差别。按照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今年起的3年内,促进80万名大学生创业。按创业人数在就业人数中的占比,上海这样省市的大学生创业规模,应当从“千人级”提高到“万人级”。
创业教育不止开讲座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声与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谈起创业,他提请校领导特别关注一个趋势,那就是:国外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创业比例已经到了两位数。
尽管中外社会的创业土壤不同,但不可否认在国际上高等学府已将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大教育指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才应有3本“教育护照”,分别是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而国内高校带给学生的“教育护照”含金量,从学术、职业到创业教育,似乎是从高到低。
可以说,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国内高水平大学应当更加有所作为。姜斯宪介绍,上海交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创业学院,目前是唯一由校领导直接担任院长的学院。事实上,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邀请一些创业者、企业家进校园秀一场,开开讲座、座谈。创业学院作为并非完全实体化的学院,已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坛、创业领导力、创业机会的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创意与创业、产业模式与创业、创业计划书写作等11门课程,共计16学分,形成课程体系。每年选课本科生900多人,并面向研究生开放。
创业教育不能立竿见影,却也有所斩获。在最近鸣金的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上海交大获5座金奖,列全国高校第一,捧得冠军杯。近来比较火热的“饿了么”网络订餐平台也是其一,项目已获8000万美元商业投资,创始人张旭豪正是从校内创业教育平台上走出来的。
然而,这样的创业成功案例还很鲜见,各校创业教育也未有完整且系统的“课程表”。对此,教育部此番发文,已明确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
创造“创业实习”机会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教育、人保等部门出台的利好政策不可谓不多。其中上海就有多项帮扶举措,比如创业大学生可申请50万元至200万元额度的开业担保贷款,可提前申请最高15万元的创业前担保贷款。同时也有经营场地支持,如全市50多个开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的注册地。此外,还有税收优惠:若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可扣减一定额度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等。
不过,大学生创业失败率仍远高于社会人士。究其原因,在配套扶持的上游,创业教育不足;在配套扶持的下游,创业实践也不足。如果说,就业之前还有实习、见习的话,那么自主创业之前,有没有“创业实习”呢?
作为创业界的典型人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应波告诉记者,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勤工助学生涯就是他的“创业实习”。当年,谢应波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小县城,来沪交完学费后,身上只剩2000多元。他在书报亭勤工助学,从卖报纸到卖电话卡,什么赚钱卖什么。
尽管有学校托底,“勤工助学项目都是自负盈亏,相当于当了经理”。从本科读到研究生,谢应波从此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钱。有意思的是,包括谢应波在内的泰坦科技6名初创者,都有勤工助学背景。
不打无准备之仗,勤工助学只是“创业实习”的一种形式。在教育部此次关于创业的支持政策中,也要求各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就包括“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一条,可谓创造出一种托底机制。当创业与就业一样,可以不断再来,两位数的创业比例或许就不再遥远。
原文来源:《解放日报》2014-12-25 | 作者:徐瑞哲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12/25/content_51676.htm
《新民晚报》:“20岁,是自立自强的时候了”
2000年,谢应波揣着2000元饭钱,从重庆的贫困山村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求学,第一个月便开始了勤工助学。如今,小谢已是沪上一家颇有名气的创业企业的总经理。昨天一整天,70多名像他这样的受惠于在校期间勤工助学的校友汇聚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共同分享勤助与创业的甘苦与梦想。
专业知识助力勤助
“当年我是第一次走出县城,第一次乘火车去上大学。其实,本来我是想考东北的大学,因为那里的消费成本低些,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十分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的那么多勤工助学机会。”谢应波说,开始在校内“打工”时有些自卑,但后来越干越有劲,还创办了学校的第一个电脑吧。从本科一直到博士毕业,他都没有问家里要过一分钱,所有的生活费、学费都是靠勤助和奖学金,本科四年里仅勤助的收入就有近4万元。
从北京考入华理的商迟,家里并不缺钱,但他却从大三开始就走上了勤助之路。他的想法很简单,20岁了,不该再问父母要钱了。学物流专业的他,打的第一份工就是为学校的5个报亭配送新民晚报等报刊。小商把专业知识用到了工作中,以前常常会断货或发生分发差错的送报队伍,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部门,销量一下子提高近两成。后来,商迟还当上了学校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超市的首任经理,毕业后又很快成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区最年轻主管。
受惠学子反哺母校
如今的华理勤工助学工作已经从“输血式”的纯福利资助,发展成了“造血式”的市场经营模式,并初步实现了“回馈式”的反哺效应。校勤助中心提供的岗位也从最初的劳务型、服务型,发展成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实业集团,并建立了多个勤助基地。谢应波领衔的泰坦科技公司,不仅初创期的6名元老是华理的校友,而且现在的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华理,公司还在母校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大学生走创业之路。
化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正在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打算投身化妆品行业。最近她在华理勤助中心新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找到了实训基地,已投身到了创业前的“热身”之中。
不应盲目休学创业
据悉,华东理工大学勤助中心现有学生员工640余人,自2006年以来,中心提供的校内岗位约2500个,分为学生自主经营岗位、学校全额补助岗位、与企业合作岗位等三大类,每年组织上万人次参加校内外的勤助工作,全校学生靠勤助的收入每年总计超过1500万元。
上周,教育部就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下发通知,引人注意的是,其中首次明确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加大对他们的资金支持。在昨天的华理勤助中心成立20周年大会上,有关大学生休学创业的话题也引起了热议。在充分肯定大学生自强自立的同时,对于是否真有必要“休学”,昔日的勤助积极分子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谢应波说,创业要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清楚是为事业还是为了赚钱,而不能太急功近利。已在北京成功创立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张伟超则表示,创业其实并不适合每个人,需要创业者具备创业的特质,需要资金、人脉和市场条件,而不能盲目为创业而创业,在校期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勤助锻炼,积累实践经验。
原文来源:《新民晚报》2014-12-15 | 作者:王蔚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html/2014-12/15/content_8_1.htm
转载媒体:
东方网:http://sh.eastday.com/m/20141215/u1ai8491681.html
《东方教育时报》: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迎来20岁生日
12月14日,来自五湖四海的华理校友集聚学校逸夫楼,共庆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20岁生日。一大批像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应波这样的校友,在勤助中心实现了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
来自四川山区的谢应波2000年到华理报到时,穿着带洞T恤,3000元是他全部的家当,7年勤工助学帮他解决了学费、生活费,锻炼了他自主经营、管理的本事。2007年,他与小伙伴一起创办“泰坦”,发展到现在已实现年营业收入3亿元。出于感恩,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底在华理设立泰坦探索奖学金,每年提供10万元奖金。
“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一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实践育人平台。”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徐美华介绍,20年来,华理的勤工助学工作培育出了一大批自强自立、勇于开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原文来源:《东方教育时报》2014-12-17 | 作者:桑翔 卞慧
原文链接: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2/17/content_32322.htm
【上海教育新闻网】华理创业工作室揭牌 勤工助学薪火相传20年
在华东理工大学,09届博士毕业生谢应波的创业故事,一直为师生们津津乐道。他和同伴于2007年共同创办上海泰坦化学(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从一间小实验室、一支6人团队、20万元启动基金起步,如今公司已成功服务了近10000家全球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开发的试剂数量近2万种,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对学弟学妹们,谢应波谈的最多的是他在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收获。
昨天(12月14日)上午,谢应波和许多“勤助人”一同回到母校,共庆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为中心为他们就业创业的支持表达感恩。在庆祝会上,华东理工大学校党委书记杨贤金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共同为华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揭牌。
二十年探索 圆学子成才梦
20年来,华东理工大学的勤工助学工作创下了不少“第一”。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从免费转为收费的改革形势,华东理工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成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高校之一。现任勤工助学指导中心主任徐美华见证了1994年中心的挂牌,她回忆:“当时一个老师带着五个学生,中心只有一张办公桌,在二课堂和其他部门共用一个办公室办公。”
初期,中心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为劳务型、服务型,如派发宣传单、问卷调查、超市理货员等,虽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但岗位的工资水平和技术含量低下。为了能与学校人才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扩宽岗位种类成为当务之急。
1996年,上海市第一个学生书报亭和大学生报业部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随后形成辐射效应在全市高校铺开。1998年,“热带风暴”成为华东理工第一个暑期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每年解决勤工助学岗位300-400人,17年累计学生收入1360余万元。2006年,勤工助学实业集团正式组建,实现完全由学生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勤助的工作是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在求学期间曾担任指导中心报亭经理的校友梅丹感到从工作中受益良多,不仅为他提供了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也让他更早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经验。”
助力创业 从“输血”到“造血”
据徐美华介绍,现在中心旗下已有17个经营实体,员工近千名,从经理到员工全部由学生担任,在校内拥有超市、报亭、文印社、发报队、收报队、图书馆助理、学院助理、食堂服务员、晨练助理等二十多种固定类别的工作,每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500余个,同时长期与校外200余家用人单位合作,提供勤工助学服务。她特别提到:“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平台。”
今年,大学生创业工作室依托指导中心成立,旨在为学生提供设施完备的创业场地、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资深专业的法律顾问,成为为华理学子圆梦的新平台。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最近正在准备创业计划书,打算在化妆品行业迈出创业第一步。“以往我一直呆在实验室,有时想法脱离市场也不自知。”现在,小胡在创业工作室中找到了实训基地,准备进行正是创业前的热身,“跟着公司的人去做,对我来说是很好的锻炼,让我在创业前真实地了解这个行业。”
据悉,目前华理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已招募立德尔(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学轨迹科技有限公司、传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领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4支创业团队入驻。
薪火相传 受惠学子反哺母校
2000年,谢应波兜里揣着2000元从四川山区初到华东理工大学求学。而从本科入校到研究生毕业,7年的学费、生活费他没要家里掏过一分钱。他说,在担任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校内工作部部长的日子,不仅为他解决了经济上的困境,也让他懂得了如何去经营一个团队。出于感恩,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底在华理设立了泰坦探索奖学金,每年提供10万元奖金。
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高鑫毅在校时曾接受过资助。毕业后,他个人出资,每年资助一位在校学生3000元,并连续资助3年。除了校友自发的反哺行动,勤工助学中心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义工岗位,搭建感恩奉献的平台,让学生用劳动来回馈社会,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校内爱心义卖、爱心募捐、光盘行动、清柜赶集,以及校外阳光之家关爱智障儿童、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公益活动,也让学生实现了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以勤工助学作为自己迈向社会的‘通行证’,”据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介绍,上海大学生每年参与勤工助学超过15万人次,大学生从此方面获得的报酬金额近2亿元,“在这样一个极其有效的社会实践中,他们懂得生活,体察社情民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自立成才。”
原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4-12-15 | 作者:金寒草 卞慧
原文链接: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4/12/15/1121985.html#content
【腾讯•大申网】华理勤工助学20年 成就学生梦想
谢应波,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与5位华理毕业生创办于2007年的“泰坦”,从初创时的6人团队、一间小实验室、20万元启动资金,发展到现在,已成功服务了近10000家全球知名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开发的试剂数量近2万种,成了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年营业收入约3亿元。他本人也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青年创业奖”,被评为“上海十大创业先锋”。
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董事长,当初离开四川山区的老家,踏进华理校门的时候,穿的是带洞的T恤衫。他的创业之路,与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有着不解之缘。从本科入校到研究生毕业,谢应波一直勤工助学,7年的学费、生活费没要家里掏一分钱。担任勤工助学中心校内工作部部长的经历,也为他的创业之路积蓄了能量。
12月14日,谢应波与多位“勤助人”一起回到母校,参加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的庆典。他们在当天的庆祝大会和主题论坛上,畅谈与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的缘份。
近万岗位为学生“创收”
今年暑假,曾行在热带风暴储物箱小组工作了2个多月,收到了9861.5元薪水。他为此很是高兴。与他一样,今年华理有217名学生在热带风暴工作近2个月。在他们之中,5个人收入超过9000元,13人超过8000元,30人超过7000元,56人超过6000元,86人超过5000元,119人超过4000元。
“我们与热带风暴从1998年就开始合作了。包括热带风暴在内,我们长期与校外200余家用人单位合作,还与申美、大金空调、上海市餐饮协会等建立了十几家勤工助学基地。在校内,我们还有上海市教育连锁超市等17家勤工助学基地。”据中心主任徐美华老师介绍,20年来,华理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坚持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宗旨,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目前,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有学生员工640余人,自2006年以来,每年解决校内外勤工助学近万人次。2013年学生收入达到1543万元。中心提供的校内岗位约2500个,分学生自主经营、学校全额补助、与企业合作提供3大类,包含超市、报亭、文印社、发报队、收报队、图书馆助理、学院助理、食堂服务员、晨练助理等20多种固定类别的岗位。
“四结合”助推实践育人
从仓库到超市运两箱水要多长时间?如何保证物流部的学生员工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商学院物流专业的学生商迟在校时出色地解答了这些问题。担任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物流部经理后,他花了一周时间,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体验了物流部每一道工作程序,绘制了一张每道流程所需时间表。“从此,物流部的工作有了规范的流程。”
“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是一个‘帮学业、促就业、扶创业’的实践育人平台,经历了从扶贫、扶志到扶人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助学,更强调勤工助学与专业培养、科学实践、就业目标、创业教育相结合,营造‘实践长才干、劳动享人生、人生当自强’的氛围。”徐美华强调说。20年来,华理的勤工助学工作培育出了一大批自强自立、勇于开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考华东理工大学,去了就能有工作。”冲着这句话,来自黑龙江农村的臧广纯当年报考了华理。他表示,勤工助学帮助他在实践中塑造了自信自强的性格,形成了良好的心态。从最开始连门都不敢进,到3年后任勤工助学集团副总经理,每天管理超市、报亭、文印中心,与各部门经理沟通,他已俨然成为“职业经理人”。
“我一直待在实验室里,没有出过社会,想法可能会脱离市场,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差一点。跟着公司的人对我们学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胡云丽正在写一份创业计划书,打算投身化妆品行业。她在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新近成立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找到了实训基地,进行正式创业前的“热身”。创业工作室目前已有立德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实训基地。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除了能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还有机会到企业里轮岗,体验真实的工作氛围,提高创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受助”、“自助”到“助人”
“勤工助学中心让华理贫困学子在校开始自立、自强,让你我有幸在学生时代,深入了解社会,早日独立,踏上社会的征程。”谢应波在12月14日的庆祝大会上表示。
华理的勤工助学工作经历了从“输血式”纯福利资助发展到“造血式”的市场经营,再到实施“返血式”的反哺制度的过程。中心提供的岗位也从最初的劳务型、服务型,如派发宣传单、超市理货员等,发展到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实业集团,并建立了勤工助学基地。
谢应波2000年入学时,学校已经有了校内勤工助学基地。他在校时,曾经连续几个晚上九十点钟在学生宿舍楼前数亮着灯的宿舍,就为了弄清学校到底有多少间宿舍住了学生,方便勤工助学的学生派发报纸等工作。他感慨说:“勤工助学培养了我们勤奋、踏实、吃苦的做事态度,也锻炼了自主经营、管理的本事,更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出于感恩,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底在华理设立了泰坦探索奖学金,每年提供10万元奖金。
毕业于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高鑫毅在校时曾接受过资助。毕业后,他个人出资,每年资助一位在校学生3000元,并连续资助3年。除了校友自发的反哺行动,勤工助学中心还为广大学生提供义工岗位,搭建感恩奉献的平台,让学生用劳动来回馈社会,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同时,校内爱心义卖、爱心募捐、光盘行动、清柜赶集,以及校外阳光之家关爱智障儿童、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等公益活动,也让学生实现了从“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转变。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周年,就是要认真总结勤工助学指导中心成立20年来的经验,继续发挥好“‘助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帮助学生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卓越人才。”华理党委书记杨贤金在庆祝大会上表示。
原文来源:腾讯•大申网 2014-12-15 | 作者:卞慧
原文链接: http://sh.qq.com/a/20141215/022125_al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