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高端讲坛第七讲 【院部来风】复旦顾晓鸣教授来校作题为“‘人有智能’对峙‘人工智能’:中国历史书写形态的人类学意义”的专题报告

15.11.2016  22:38

      11月4日下午,由社科学院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高端讲坛在三教219举行,第七讲“‘人有智能’对峙‘人工智能’:中国历史书写形态的人类学意义”由顾晓鸣教授主讲。
      顾晓鸣教授曾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3年被IBM誉为全球最具创意思维者。讲座伊始,顾教授就抛出了三个问题:什么叫人工智能?“人有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分界岭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书写形态是纪传体?连珠炮般的问题吸引了师生的全部注意力,开启了一场为期一百分钟的头脑风暴。顾教授阐述了人工智能的极速发展,认为这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大大超越了人脑,甚至开始逐渐理解和表达非常日常的人情微妙处。在《情感机器》这本书里,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有力地论证了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人类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既有的认知。但是人工智能还是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人工智能再聪明,也不可能有对“未来”的想法、期望、理想和各种表示行动的梦,不可能体悟历史学家用微言大义指示的人类行动的方略和方向。也就是说:历史书写中的未来指向,是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工作所没有的或许永远没有的。如果不了解一个人走过的路,就无法真正了解这个人,如果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无法真正了解这个民族,因此,不包括中国的《二十四史》的“大数据”,一定无法窥见中国和人类的未来。只有从这个角度认识中国的纪传体史书,才会明白记录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人的智慧,供后来者借鉴,具有多么重大的人类学意义。
      接着,顾教授从人工智能推到人有智能,认为既然历史如此重要,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认识你自己,了解独特的性格,吸取特有的教训,利用特有的缺点,学会以个人的独特个性驾驭自己。基于量子力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当代物理学在很多方面都接近佛教里的理念,揭示了人心缠绕的种种状态。既然观察者眼中的世界是观察者心智的投射,那么改变你的心智和对待人生的方式,就可以改变世界,甚至创造奇迹。顾教授最后激励大家:“天大地大,不如你的心大。浩瀚无边的外部世界和同样广阔的内心世界等待着上海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不要辜负我们仅有一次的无比珍贵的生命!”
      顾教授热情洋溢,顾盼神飞,中英文俱佳,充分展现了“全球最具创意思维者”的最强大脑,展现了一位学术大咖的飞扬的学术激情和丰沛的人格魅力,他的讲座开启了思考历史与人生的崭新维度,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到了深深的震撼,掌声经久不息,那是上理人由衷的尊敬和感谢。

 

顾晓鸣教授激情演讲

 

供稿:社科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