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五年来科研成果质与量双双跃升

28.05.2018  16:55
      前不久公布的教育部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我校双双传来捷报:获得全国高校3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学校科研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学校五年来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对接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下大力气不断提升学校科研能力的必然结果。
      2013年以来,我校不断加大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鼓励大家多做对标国际,积极承担国家建设主战场、科研主阵地的高端急需领域的科研工作。2013年以来,连续制定出台了包括《同济大学科技项目经费暂行管理办法》《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同济大学四技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加强规范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放权让利给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一系列文件的出台,集中释放出包括给予教师更多的科研自主权、推进分类评价以强调质量和贡献(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和开展高水平研究)、将科研激励政策下放到学院,激发学院的积极性等诸多利好因素。
      2016年底,旨在进一步推动我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将原来的科学技术研究院改制为“一部三院一中心”,即科研管理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工程与产业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种种政策利好释放出的能量逐渐显现。5年来,我校各项科研经费均呈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增至19.74亿,比2013年增长57%。国家项目承担情况表现优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期申请数近年来一直排全国高校第6,获批数上升到第8,其中2017年集中期申请数2142项,全年总获批数533项,总经费超4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和课题经费排全国高校10位左右,牵头承担项目18项,承担课题93项。
      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五年来,主持获得国家奖12项,省部级奖102项,参与获得国家奖17项,省部级奖72项。其中,童小华主持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SCI一区论文从2014年的194篇增长到2017年300篇,ESI高被引论文从2014年的152篇增长到2017年273篇。
      与此同时,新增一批拔尖科研人才和团队。2013年至2017年,新增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暨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1人、杰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162人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至此,我校创新群体达8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顺利推进。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海洋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环境与生态等6个学科分别入选Ⅰ类、Ⅱ类和Ⅳ类上海市高峰学科,2015-2017年(第一阶段)总获批经费共计3亿元。其中“土木工程”在上海市第一阶段绩效评估中获得优秀。
      过去五年里,我校牵头的“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海底长期观测系统获得立项;由我校牵头的教育部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培育项目“多重灾害耦合实验装置”入选培育项目库;土木工程预制化装配国家工程中心顺利建设并通过验收,已正式挂牌。与此同时,新增脊柱脊髓损伤与再生修复、工程结构服役性能演化与控制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化学品分析风险评估与控制、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两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新增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地震工程、可持续城市水系统等3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新增地震工程、生态化城市设计等两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已获上海市立项批准建设。与此同时,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其中土木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优秀;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通过,心率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优秀。
      积极推进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建设是我校的光荣传统,2017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更是给这项工作插上了翅膀。2017年7月11日,医学院姜远英/安毛毛研究团队以3000万技术转让“抗真菌感染单克隆抗体”成果,与受让方迈威(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真菌感染单克隆抗体药物。据悉,按照《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同济大学四技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转让资金的85%归团队支配。统计显示,2017年学校技术转让总金额7164万元。
      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项目、基地建设均取得可喜成绩。2017年5月18日,我校与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技术专利转移协议》,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6项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合同金额共计3800万元人民币。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联合创新中心(UIC)与航天科技集团联合成立空间激光器件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管理部的这位负责人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得益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还与学校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峰学科、重大科研平台等重点中心工作的高效推进关系密切。随着我校学科方向的进一步凝练,我们将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和优势,加强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对接“一带一路”、上海市科创中心、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科研战略,集聚整合学科优势和科研团队,承接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学科交叉,推进国际科研交流和合作。
      科研管理部介绍,今后将继续推进科研基地的能力建设。力争智能汽车交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心脏病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争取国家灾害科学的大科学装置获得立项,争取同济大学教育部干细胞科学前沿中心立项;继续推进国家深海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智能型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干细胞等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结合上海市产业发展,推进安亭同济创智城等建设;进一步加强军校协同,不断深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积极推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步伐。

        “迎接同济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延伸阅读:
      《蹄疾步稳,迈向“新工科”——记我校“新工科”建设的初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