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进博会 | 东华设计,让86万平米“四叶草”标识系统再升级
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的国家会展中心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为“进博会”)的主场馆,被称为“四叶草”的它究竟有多大?总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在这么大的场馆里逛进博会,如何让参观者在2800多家参展企业中迅速找到想去的展位, 不迷路,不走冤枉路?展馆内外的引导标识是关键!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陆金生教授设计团队联合日本设计团队等力量,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原标识导向系统予以优化提升,让“四叶草”内外的“指南针”再升级,为进博会保驾护航,一起来看看!
“四叶草”里指路非小事
国家会展中心整个展馆建筑分为3层,包括13个小展厅以及3个大展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在里面设计标识系统指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中心建筑内部是圆形环绕设计,本身就容易让参观者迷失方向。而场馆目前的标识信息,基本是2H或者6.2这样的数字加英文缩写的命名,不是世界通行的命名方式。此外,场馆与场馆之间的标识信息也不统一,虹馆、WH、1H的馆名让参观者不明就里。原有设计标识不管是层次还是具体内容都存在不少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项目最终实施方案(地图))
(项目最终实施效果)
在系统调研了已有标识系统的不足后,陆金生教授带领其研究生设计组,邀请日本标识设计协会前会长定村俊满先生及其设计工作室和日本九州大学博士张彦芳等人,成立工作组,用三个月的时间为“四叶草”度身定制了一套升级版的标识导向系统。
新标识系统最大特点:人性化
“这套新标识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性化,所有设计都基于人的认知心理而成”,陆金生教授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优化后的场馆标识,采用区域分色处理,达到信息顺序统一化、层次化、符号化,并对行人、车辆的行驶路线逐一分析,以确保各个信息节点的规范性、连续性。比如,把原来让大家最感迷惑的2H、W、E等英文缩写,全部改成2馆、西馆、东馆这样直截了当的中文,配套英文则保留全称,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原来H是Hall的缩写。
(国家会展中心项目设计工作团队部分师生开展设计交流)
再比如,在会议室前加上几个人围绕桌子的图形,用公共图形符号这样的世界语言,让参观者一看就懂。优化后的标识系统所有版面都以国展中心的四叶草标志为元素,通过由疏到密向中心排列,寓意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和上海人民开门喜迎天下来客的热情,导向系统还和展馆周边所有视觉设计相互衔接融合,展现了城市整体品质。设计最终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第一次来到展馆的人都能秒懂标识含义,快速便捷找到目的地,并且在观展过程中实时感受到海派文化的浸润。
(设计团队在国家会展中心进行实地勘察调研)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既保证了标识的醒目性、信息的可读性和语言的国际性,又体现出设计的艺术性及地域文化性。”进博展馆标识导向系统优化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和进博会组委会的认可,以实用性收获了现场参展商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东华设计”再为国计民生助力
“我们大学科研人员必须要走出实验室、走出象牙塔,用产学研合作的思维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实现科研工作价值最大化”,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张洁教授这样说到。
作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年来,我校始终在以纺织为体,以材料、设计为两翼的学科特色新格局上下功夫,设计学科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一翼”。此次服务进博会,其实已经不是“东华设计”第一次为国家大事而助力了。从为上海世博会设计“小白菜”志愿者服装,到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打造中国航天员新形象,再到今天为进博会展览场馆优化标识系统,改善参观者的观展体验,我校以设计学科为依托,始终在服务国计民生的道路上进取前行。
东华师生团队也在这次进博会与企业、国际级大师合作重大项目中受益良多。此次标识系统合作企业上海万红广告展览有限公司正是学院的实践育人基地之一。团队骨干成员、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工程专业2017级硕士生杨国庆说:“通过这次为进博会场馆改善标识系统设计工作,我和我的小伙伴不仅锻炼了设计实践能力,更接触到许多行业前沿技术和理念,让创新思维多了灵感来源”。对此,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千里也表示,这是一次很好的实践育人机会,团队中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让大家参与到如此重大的建设项目中来,是对学校、学院设计学科教学改革理念的再次实证,推进实践育人,用实践成果反哺教学,“我们有理由期待,东华设计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