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教书育人标兵】“微”时代的“正”能量——访朱为群教授

02.09.2014  13:04

      (朱为群,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税收系主任、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一个双肩包,就是朱为群到外地调研的所有行头了。采访当天,朱为群只有赶赴常州调研前一小时左右的时间与笔者交流,即使这本该休息的暑期,你也会发现,这位财税学者似乎总是在路上。外出调研、参加学术论坛、课堂教学、论文答辩……与身体一般,马不停蹄的是思想的转轮,思考、研究、教学、写作,时常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分享所思所得,是个时刻对生活和工作充满热情之人。
      与很多身处象牙塔中的学者不同的是,朱为群是中年学者群体中为数不多的能够“玩转”微博、微信之人,甚至这些新媒体已经成为他运用自如的教学研究工具。“我天性比较好奇,对新生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微博、微信又具有很强的表达和传播功能,因此自然就为我所喜爱”。采访之初,我们便从微博微信聊起。
      当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自觉地进入“微”时代——见微知著的微博、造微入妙的微信、积微成著的微公益,即使身微力薄如你我,也希冀说出的微言蕴大义……学者、师者就是在这个“微”时代里以一己之专业功力致力于传播正能量之人,朱为群即为个中典型。不论是“为群说税”的微博账号中向众人普及的财税常识以及热点问题的理性解读,还是微信朋友圈里与好友分享的有价值、有观点的趣闻轶事,当我们近距离观察这位财税学者在“微”时代的经历与贡献时,必然要对他本身所传递的“正”能量有所解读。
      守底线,走正道,遵从自己心之所向,是为人生之路的正确选择,此即“正”能量其一;写就多篇旨在推进我国财税制度更加公平合理的学术论文,在媒体上不断发表有助于提升社会公正的意见和建议,“正义”二字正无可辩驳地成为他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关键词,此即“正”能量其二;崇尚自由、平等,恪守师者本分,能够与80后90后学子从思想到技术层面实现“无缝对接”,将教育之光智慧地传递给学生后来人,此即“正”能量其三。
      如是解读这位财税学者在“微”时代传播的“正”能量,当算贴切吧。

      “人生很难规划什么,心中有种要去实现的愿望是很重要的”

      在给学生的最后一堂课上,朱为群总喜欢同年轻的学子们谈谈人生,他的临别赠言也很简单:守底线、走正道、求超越、成大我。“人生的曲折再正常不过,只要你守住底线,保证始终向上走就可以”,朱为群边讲边画,一条横线代表人生应守底线,然后鼓励学生们在其上绘出属于每个人独特的人生轨迹。
      然而,在朱为群年少时并没有这样一位老师跟他认真地谈谈人生路的大命题,反而,是内心的某种愿望如一盏明灯般,让他在人生路途面临最初选择的时候为其引路照明。1980年,朱为群高中毕业,以一分之差成为当年高考落榜生,其分数能够上专科学校,但朱为群内心充满的是读大学的渴望;第二年再次高考,朱为群又一次落榜,这让他打击颇大;即便如此,朱为群仍然决定参加第三次高考,“因为上大学是我的梦想”。后来在一个亲戚指导下他由理科改考文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学习历史、地理等对他而言全新的学科,终于在1982年考上苏州大学财经系财政专业。
      回首这三次高考经历,朱为群更加感恩于父母的影响与支持。生于苏南一个农民家庭,朱为群的父母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其态度开明、眼光长远,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于精神上对子女选择的绝对支持在朱为群看来是父母对他最好的馈赠。这种馈赠总是出现在朱为群每个重要选择的关口,给予他最大的前行动力。
      本科读书期间,朱为群深感求知欲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大三时候,上海财经大学曹立瀛等财政学家的来校授课让他领略大师风范的同时,也激起了他到外面广阔天地汲取更多知识学问的渴望,在他心中埋下继续求学读研的种子。1986年,朱为群如愿以偿考取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硕士研究生,这对他个人求学乃至后来事业发展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回首当年,朱为群依然感激父亲全力支持他读研,尽管他十分清楚父亲非常希望本科毕业的他能够选择就业为本不富裕的家庭在经济上有所分担;也十分感慨自己在本科期间并没有放弃对英语的持续训练且保持着对专业课的良好直觉,为考研成功增添筹码打下根基;更忘不了母校苏州大学视他及另外8位考研成功的同学成为学校首届本科财经人中的佼佼者,将其合影于学校展示多年以激励后来人……
      此后的朱为群在上海财大财政学系开始了更为系统深入的专业学习 ,于1989年毕业留校任教。当时代之轮辗至上世纪90年代初财富大爆炸的年月,外界诱惑激增、人心蠢蠢欲动,尤其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少有人不被时代的潮流裹挟。朱为群也不例外,同很多年轻教师一样走到校外去做一些兼职以期创业创富,然而用他的话来讲那种生活“实在没有感觉”,终在1993年回到校园潜心治学,并于次年考上博士研究生师从席克正和杨君昌两位教授。1996年,朱为群被学校选派到上海市普陀区财政局脱产挂职局长助理一年,这既给了他一个接触财税实践、近距离观察官场的机会,也给他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留在财政局做副处级干部而不再回校当老师。当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待遇、更活跃的氛围、更优厚的福利、更广阔的晋升空间摆在面前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然而,同事同学的支持与父母老师的反对形成鲜明对比,在经历了一番自我剖析之后朱为群还是选择回到高校。与此同时,他在校外教授注册会计师(CPA)《税法》课程也使他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有些声名。2000年,他经历了6年攻博之旅的打磨,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正当他准备在学术研究上“趁势而为”时,学校领导希望他出来担任财政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虽然并非十分情愿,但他还是在校内党务和行政岗位奉献了很多年。他历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和学校研究生部副主任等职,在院校行政职务上也有丰富的履职经历,但他心中始终有一种期望能够卸下繁冗的行政事务以更多更专注的精力投入治学、开辟更多更好的挑战自己成就自己的天地。于是,2009年他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访学。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国外学术生态和研究前沿有了一定了解,也收集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为以后治学做知识和视野上的积累……
      当一个人回望自己的个人发展史,那或深或浅的脚窝乍看起来如同一个个孤立的点,但串联起来却似一个有所指向的箭头向一个人想往的方向延伸,并逐渐勾勒出他的人生主航道。朱为群在一次演讲中曾总结道:“坚守是一种选择。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诱惑很多,选择也很多。我曾经在校、院党务和行政岗位工作过多年,也曾经在政府机关脱产挂职工作过,但我最终选择了专心从教。因为在我心里面,教学与研究应该是我的人生主航道。”
      而今,朱为群已坚守教学研究岗位二十五年,他说“人生其实很难规划什么,但心中有种要去实现的愿望是很重要的”,他与笔者分享了2009年曾作为中方唯一被邀请学者代表“单刀赴会”参加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四国税制改革学术研讨会”的经历。全程英文做主题发言和即兴讲评等对他这位60后来讲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始终有种愿望去尝试、有股力量去改变。或许,正是这种愿望的力量才成就了今天的朱为群。

      “这是一位正在冉冉升起的财税思想家”

      一个人的治学成果与他的阅读体验密不可分。朱为群就曾这样回顾起对自己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影响较大的经典之作和个人体悟:
      在一般经济理论方面,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图亚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经济学》到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和《自由选择》、米塞斯的《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以及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使我明白了经济学是一门治国富民之学,不同的理论对现实世界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增强了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在财税方面,从马斯格雷夫的《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到布坎南的《民主过程中的财政》、《赋税的权力》、《自由、市场和国家》和《宪法契约中的自由》等著作,让我明白财政的根本问题不只是收税和分钱,也不只是效率问题,而是按照什么的规则和程序来决定和形成财政制度。此外,我也阅读了一些哲学、法学和政治学的经典著作。我发现,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著作,虽然研究视角或者使用的概念不同,但都是从国家治理甚至是超越国家的利益而从人类社会整体的共同立场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因而特别强调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后来,罗尔斯的《正义论》作为我的床头书经常翻阅,从中不断体会和领悟正义的一般含义和不同理论争论的焦点及其论证过程的严密性。
      这种阅读经历自然会折射到学术研究之中。

 

      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天津财经大学财政学科首席教授李炜光曾这样评价朱为群:“这是一位正在冉冉升起的财税思想家”。与当今多为政策性或技术性考量的研究者不同,朱为群更喜欢从财税问题的本旨出发进行研究。他在去年发表的《财税法的伦理价值及其实现》一文中提出这样的学术观点:
      财税法制建设是我国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财税法制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以正义作为终极的伦理价值评判标准。要使财税法律制度的正义性在现实中得以体现,需要在实体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两方面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需要结合多样性的财税制度采用具体明确的、不同的评判准则,还需要从整体上采用多种评判准则。在大数据、网络化时代,一种无需企业纳税和税务机关的、简单透明的理想化个人税制及其征收机制已具备了技术可能性,可以成为未来税制改革的根本方向。
      毫无疑问,他试图从制度的终极价值出发来研究具体制度形态的评判准则继而勾勒出财税制度的整体改革思路。不得不说,这体现着一个思想者的终极关怀,也是他近年来的治学兴趣所在,即特别注重在公平正义原则的统领下研究我国财税制度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不断改进或改革的方案。而他个人的治学轨迹则经历了从具体税制和政策的解读到财税制度理论思考和探索再到税制改革的建议等方向上的转变;其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标准也经历了从基本逻辑和成本效益对比向公平正义的拷问和追寻的转变。
      1991年,朱为群发表第一篇专业论文,主题涉及土地税收,基于我国土地国有制事实,阐述了国有土地增值税的理论依据;1992独立编著《预算理论与实务》,成为其第一本学术专著,也是当时较好的预算著作。1994年与胡怡建教授合作的《税收学教程》是分税制改革后国内最早出版的税收学教材,至今在高校中仍是颇具影响力,曾经获得第三届全国税收类优秀教材奖二等奖。由他主要负责编撰出版的CPA梦想成真系列辅导《税法》则影响着更多学生及职场中人。

 

      2001年,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而成的专著《消费课税的经济分析》出版,获得上海财经大学“中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全国第四届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奖励,被该书的匿名评审专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华民教授高度评价“填补了国内空白”。谈及此书,朱为群感触颇多:“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过程非常辛苦,基本上是一种孤独的修炼历程。”当年他用力最多的就是第二章《消费税的思想研究》,由于这方面国内乃至国外都没有人梳理过,朱为群就从重商主义学者开始,通过其著作和论文来系统整理他们对消费税的观点。这一研究耗时很长,不仅需要了解作者本人的学术思想和他所处时代背景,还要克服部分外文文献的语言障碍,下苦功逐字逐句弄懂其含义。朱为群还记得校图书馆里有一本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的著作《一种支出税(An Expenditure Tax)》,是他研究近代消费税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我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读硕士研究生时借阅过这本著作,当我10年后再次借阅此书时,期间竟然没有第二人借阅过,说明此书即使在财经类大学也是乏人问津,更何况对普通读者来说是多么缺乏吸引力”,朱为群回忆起撰写博士论文期间的这一细节颇为感慨道。
      此外,朱为群在2004年和2011年度担任学校财政学品牌学术项目《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主编,带领团队完成《中国三农政策研究》和《宏观税负及其扩展研究》等成果,对学科发展、团队建设等都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在社会服务方面,他也以其多年治学的扎实基础和研究功力尽心尽力地履行着学者应尽之责。2012年,朱为群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首席专家,项目专家组形成五份专家意见稿并提交教育部有关部门,其中《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千村调查”》在《改革内参》2013年第30期发表,《我国农村信教人员数量庞大,亟待规范引导》专家建议稿被教育部社科司录用,并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调阅。他还受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编剧赵冬苓委托,起草了2014年全国人大议案《推进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起草撰写了《关于购物发票的价格税金分开显示的建议》和《关于制定行政收费法的建议》,希望为国家财税制度的进步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而身为微博控、微信控的朱为群,更是时不时通过这些新媒体建言发声,也就财税热点问题广泛接受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采访或者发表文章。在他看来,学者用其专业知识来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必须像做学问一样严谨客观,引导社会理性思考。而当笔者抛出“财税偏实用、文史哲重精神,两者是否存在关联?财税这一致用之学中潜藏着怎样的人文精神”等一连串问题时,朱为群给出以下解答,让人看到财税学科的另一面,也让笔者看到一位财税思想家:
      “在一般人眼里,财税确实是很实用的学科,在我国它被归到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下。但我认为,财税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问,下可涉及个人、企业的日常生活和经营活动,上可达地方和国家治理;既有大量丰富的现实问题,也有许多深刻的理论问题。因此,它不仅传授纳税避税之术,更阐述理财治国之道。在教学中,我会比较有意地强调税收制度背后的基本逻辑,探讨税制改进背后的公平正义,传递平等、自由和博爱的人文精神,强调法律必须建立在独立的个人自愿合作的基础上,应该平等待人,而不是使人平等。”

      “每一个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这个社会就会很好”

      “今天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次课了,也是敬爱的朱为群老师给我们13级税务硕士上的最后一次课。大家心里都很难过与不舍。我们早已感动于老师为我们税务硕士项目所投入的每一滴心血,我们也赞叹于老师自由而开放的上课方式,不拘一格。人生遇此良师益友,足矣”。这是学生在微博上表达的对老师朱为群的喜爱与感激之情。也许对朱为群而言,这百余字的一段话胜过任何的奖励。
      作为老师,朱为群无疑是富足的。他指导的博士生李伟曾参加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大会,指导的近10名毕业研究生入选全国税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辅导培训的学生于2013年度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总决赛中荣获总冠军;他个人也获得学院的“最佳教学创新奖”、学校第八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校第八届十大“教书育人标兵”荣誉称号,以及在首届税务硕士毕业典礼上学生们为他颁发的“常青藤”奖杯……
      丰硕成绩的取得,必然来自于朱为群对三尺讲台的满心热爱与用心付出。

      他喜欢与年轻学子之间面对面的知识传递、经验分享、思辨碰撞和眼神交流;也喜欢通过网络与学生们交流,把所见所思所得发布在微博、微信和QQ群空间;更是享受和学生们一起郊游、实地调研、聚餐和神聊等共度的美好时光,朱为群曾说“学生们那么可爱,是我坚守教育第一线的重要激励”。
      他懂得如何消弭与一代比一代更加年轻学子之间的距离,“因材施教”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尤其对“hold住”如今的90后学子,朱为群有自己的心得:“他们(90后)不喜欢被贴标签,是更独立和更具个性的一代。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使他们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网络化电子时代彻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他们更渴望被爱、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他们需要有更多参与、更多主动、更多互动的教学模式。”于是,采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组织现场教学和团队教学等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诞生了”,当原本零碎、枯燥的课程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起来时,学生们自然融入其中乐享学习。

      他全面负责学校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三年来在这项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热情。一个细节是,税务硕士专业学位现有的两届毕业生合计62人加上目前在校生57人,总计119人的姓名,朱为群全部记得并且能够准确对上号,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学生、用心投入,要做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税务硕士的课程设置、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管理与品牌建设等方面,朱为群带领他的团队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创新,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推动了该项目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着“领跑者”的作用。他将项目命名为“上财君昌税务硕士”,以纪念已故恩师杨君昌这位改革开放后我国MBA第一人、著作等身、谦和睿智、淡泊名利的上财教师队伍杰出代表,希望通过这个品牌使恩师的精神得以传承。
      他始终谨记杨君昌教授那句朴素的话:“每一个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这个社会就会很好”。在教学和研究这一人生主航道上行驶的二十五年里,朱为群也一直践行着这朴素简单的工作理念,在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努力超越自己,使他成为一位积极传递正能量的知名财税专家。

      (供稿:阮静  供图:朱为群  编审:孔德民  收稿日期:201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