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节”人文讲座举行

09.12.2015  16:47
      12月7日晚,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人文艺术前沿讲座暨同济大学第三十一届“枫林节”人文讲座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举行。本场讲座邀请了我国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批评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韩锺恩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他以“20世纪西方音乐3种声音概念并及当代音乐基本问题”为题,对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所经历的音响状态,以及新音响对审美过程造成冲击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关于当代音乐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理论阐述。
      韩教授从西方音乐史的基本划分和历史断代开始,讲述了西方音乐除了常规按照编年方式划分的七个断代之外,还可以从调性角度将西方音乐史分为:1600年之前的调式音乐、1600-1909年的调性音乐和1909年之后的后调性音乐三个阶段。在进入20世纪后调性音乐阶段之后,作曲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新音响探索,将听众的音乐审美置入无歌唱性旋律、无抒情性曲调、无表现性主题的处境中,由此引发艺术的声音和生活中自然的声音到底有没有差别的美学问题。韩教授还让同学们聆听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勋伯格《三首小品》之一、韦伯恩《钢琴变奏曲》、利盖蒂《气氛》、潘德列斯基《挽歌》、施尼特凯《平安夜》等多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西方现代音乐作品,并由此阐述了从动摇调性、破坏调性到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按照极强的理性方式排成序列,最后到纯粹的声音程序这三种声音概念的衍生过程。20世纪作曲家在穷尽了各种新音响、新形式的同时,基本已解构了古典主义以来建立的所有成熟的音乐形式规则和音响建构方式,将音乐审美直逼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韩教授由此引发三个当代音乐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音乐的艺术边界在哪里,是固定的还是可变的边界;其二,音乐的审美底线在哪里;其三,什么是声音的本体,什么是听的本体。同时,他还引导大家应该多几个听各种类型音乐的耳朵,扩充耳朵对于各种声音的接受能力。
      韩锺恩教授的精彩讲座博得了在场所有师生的热烈掌声,现场也进行了相关学术问题的互动性探讨。活动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思考和学术探索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