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安德森·林奎斯特:一切成功都需经历刻苦与勤奋[图]

15.12.2015  11:01

瑞典籍的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安德森·林奎斯特,刚刚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据悉,中科院学部从1994年开始增选外籍院士,以表彰对中国科学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外籍专家、学者,但至今20余年来,鲜有在本土工作的外籍学者当选。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安德森·林奎斯特教授是入选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第一人。在他看来,他的成功得益于兴趣的导引以及“找对方向的勤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林奎斯特之所以选择数学研究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是因为兴趣和坚持。也正因为这两点,他拥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并在控制科学领域大放异彩。  

林奎斯特曾先后在佛罗里达大学、肯塔基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任教,后又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执教并担任十余年的数学系主任,并于2011年7月正式受聘为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讲席教授。  

林奎斯特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一直怀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物。他以这样的态度面对学问,更培养学生形成不断学习,乃至毕生不断探求新知识、新学问的良好习惯。他说:“学习的过程既是探索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而且老师对学术和科研的热情,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力。”  

勤奋也要找对方向

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并有所发现,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知识基础,还要有良好的工作习惯。没有一项科研成果是一蹴而就的,一切成功都需要经历刻苦与勤奋。林奎斯特一直告诫学生:“要想做出成绩,获得成功,仅有聪明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勤奋,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越是努力,投入的时间越多,取得的成效就会越显著。通常来说,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遇到有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辛辛苦苦试图攻克某项难题,却始终没有明显进展的情况,林奎斯特会用著名数学家保罗·厄多斯的话来鼓励学生,“一个问题能引发新的问题,给解答者设障,恰好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即便原先的问题得不到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收获、一种启迪,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收获新知识和新的灵感启发。”  

不过,勤奋也要找准方向和方法。林奎斯特并不鼓励甚至反对照本宣科地依照书本或论文里的思路来做研究。“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源自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他认为,要想有所发现,就需不走寻常路,不按常规思维出牌。他时常感叹,很多情况下,常常是灵感的偶然迸发得以激发出新的思路。而如果要说科学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勤于探索的人。这种看似偶然的迸发,其实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长久以来,让林奎斯特坚持科研、不断创新的源动力,是其内心对社会价值的追求。林奎斯特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一员,人们的一切来源于社会,是社会提供给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活动的条件和基础。只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社会的发展需要工程师,也需要建筑工人,岗位不同,作贡献的方式也会迥异。对于他这样做学问的人,就应该通过增加知识积累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林奎斯特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环境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每个人从事学术研究的目标和价值追求各不相同。但是,作为学术人,首先应该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能及时更新信息,深入洞悉各种观点和视角,善于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他说,要想对社会作贡献,就必须善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研究领域;要善于和不同领域的学者沟通和交流,而不是固步自封在一个人的世界。而要建立多元联系,首先要克服异域文化的障碍,更多地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来源:《文汇报》 2015.12.15 第07版 科教卫  

原文: 一切成功都需经历刻苦与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