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四鳃鲈产下新年第一窝卵 产卵多发生在夜晚

21.02.2015  10:17

  昨天,在松江区四鳃鲈园,松江四鳃鲈成功产下了2015年的第一窝卵,复旦大学松江鲈项目组的技术人员高兴地庆祝起来。每年春节,别人守岁,他们守鱼,虽然辛苦,但及时的“新春礼物”总让大家欣喜万分。

  春节前后,数千尾雌鲈挺起了鼓鼓的肚子,而项目组技术人员也到了一年中最紧张的时刻,几乎“严阵以待”。原来,一年生的四鳃鲈,基本在每年2月集中进入产卵关键期。产卵与受精,繁育成功与否,都决定着新一年四鳃鲈的培育和生产能力。于是,陪着四鳃鲈“待产”,成了技术人员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事。

  此时,大多数市民正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但技术人员却一直吃住在“”里,除了睡觉,没有多少休闲娱乐时间。基地生产部负责人秦志浩,便是其中一员。每天一大早,秦志浩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待产池”,为四鳃鲈即将进行的产卵行为作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并换水、投饵……一天数次反复,必须换上加厚的防水裤、带上袖套下水。鱼池中,水温仍然有点冷,水中,秦志浩和同伴们小心地将每个“产卵巢”掀开一条缝,又迅速合上,安静地记录,不遗漏任何一个发现产卵的细节。

  四鳃鲈配对之后的产卵过程,更要避免惊扰。为了保持绝对安静,技术人员观察的动作必须极其轻巧。晚上,通常是产卵活动最可能发生的时期,因此,即便是在大年三十晚上,他们也仍然打着照灯转上几圈。

  依照四鳃鲈的产卵的特殊习性,在自然界中,产后的雌鱼将迅速消瘦,多数可能因为拒绝进食而将身体耗尽;此时,雄鱼承担着守护鱼卵的重任。“产后照料,也要加倍小心。”复旦大学松江鲈项目组负责人王金秋介绍说,经过研究和实验,技术人员将消瘦了的雌鱼转移到产后亲鱼培养池,希望“月子”里的照顾能让雌鱼有恢复的可能;而护卵的雄鱼和已形成了的受精卵,有的留在原池孵化,其他也将另作转移。

  据介绍,复旦大学松江鲈项目组对于四鳃鲈的研究,至今已走过整60个年头。从发现野生四鳃鲈在松“消失”,到成功实现人工繁殖,到如今让四鳃鲈回归“故里”,守护它们的许多人都像秦志浩一样,每个春节从不回家。挑选后备亲本,保育亲鱼,挑选繁殖亲本,再到培养繁殖……这样的忙碌,从每年11月四鳃鲈洄游季,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产卵、孵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