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送达的奖杯 追记市司法行政工作标兵韦登义

22.02.2016  13:01

 

无法送达的奖杯 追记市 司法行政工作标兵韦登义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邵宁        新民网编辑:董怡虹        2016-02-05 14:45

 

contentimageurl = 'http://image.xinmin.cn/2016/02/05/20160205143528494575.jpg';

 

   图说:韦登义生前在工作室门前留影。资料照片

 

  【新民晚报·新民网】今年2月1日,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标兵表彰会在市司法局隆重召开。获得表彰的十大标兵个人中,有9位都是带“长”字的,如监狱监区长、戒毒所大队长、帮教志愿者协会会长等,只有一人“与众不同”,他就是杨浦区平凉路街道人民调解员韦登义。

 

  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韦登义可不简单,他是为数不多的“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和“上海市优秀人民调解员”。当“老娘舅”9年来,他调解的民间纠纷达2000多起!尤其是在矛盾频发的平凉旧改基地,“老韦调解工作室”的名气响当当。因为他4年来调解各类房屋征收纠纷1300余起,成功率达到99%!在此次标兵评选的网络投票中,韦登义人气最高,得票在候选人中位居第一。

 

  大红的绶带、沉甸甸的奖杯,是对优秀司法工作者多年来辛勤付出的褒奖。不过,10位标兵个人,上台接受这份荣誉的,却只有9位。独缺这位韦登义。

 

  韦登义呢?

 

  市司法局领导沉重地告诉了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就在11天前的晚上,韦登义在从旧改基地下班回家途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生命。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64岁。

 

  这座沉甸甸的“司法行政工作标兵”奖杯,再也无法送到他的手中。

 

 

图说:韦登义岳母从遗物中拿出他平时调节工作的证件。通讯员 种楠

 

   离世那 晚还在调解矛盾

 

  让我们回到1月21日——韦登义生命的最后一天,也是他在岗位上的最后一天。

 

  那天是今年特大寒潮的第一天,寒风呼啸。晚上9点出头,老韦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离开杨树浦路640号平凉4街坊旧改征收基地,骑着自行车往家赶。当他穿过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时,一辆公交车飞速驶来,重重地撞向他的左侧,他头部受到重创,人也远远地飞了出去。

 

  他被送到新华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于次日凌晨2时停止了呼吸。

 

  “老韦出事了!”当噩耗传到平凉街道司法所,所有同事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天晚上是我和他一起调解的。”平凉街道旧改推进办干部杜金根说。那是扬州路新康里的一户居民,来的是两兄弟,他们对于征收补偿款的分配怎么也谈不拢,最后一个坚持要130万元,一个坚持只给128万元,僵持不下。眼看已经8点多了。“我对老韦说,你家里远,先回去。我来起草调解协议书,明天给你看,你再盖章。”杜金根说,“可老韦不肯,他说:‘我一手落(做到底)!’”就这样,韦登义反而让杜金根先回去,他再做做两兄弟的工作。知道韦登义是调解高手,于是杜金根就先走了。没想到,当晚却发生了悲剧。

 

  “早知道,我应该坚持让他先走的。早几分钟可能就不会碰到事故了……”杜金根后悔不已,这位60多岁的男子汉,也流下了眼泪。

 

  而在事故现场发现的老韦的黑色公文包里,那份调解协议书已经由两兄弟分别签好,旁边签着调解员韦登义的大名,盖好了平凉街道调解委员会的公章。

 

  看到这份韦登义离世前几小时签好的调解协议书,同事们都失声痛哭起来。

 

 

图说:工作室 4 年来共收到表扬信 10 封、锦旗 15 面。通讯员 种楠

 

   半路出家的首席调解员

 

  当调解员,韦登义是半路出家。1952年出生的他,原来是杨浦机械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十年多前,老单位倒闭,老韦也成了协保人员。2006年,他通过考试成为杨浦区社区党务工作者,次年3月来到平凉街道司法所工作。

 

  他的同事、调解员臧建伟说,韦登义当上调解员的时候已经55岁了,可他十分好学,见缝插针学习各种法律知识和调解专业知识,还经常请教社区法官董建春。而随着经验的积累,老韦调解水平也不断提高。他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调解会,一天少则五六场,多则十来场,像个“工作狂”。

 

  社区法官董建春记得一起赡养纠纷的调解。一位老太有9个子女,却老无所养,几个子女为赡养费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在调解会现场,还未等9个子女开口,只听老韦将老大、老二、老三等所有人的名字都叫了出来。“我很吃惊,老韦不光记性好,而且事先做足了‘功课’!”董建春说。这起纠纷主要是其中一个儿子不愿意出50元赡养费引起,老韦严厉批评了他。最后,9个子女依次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

 

  业务精湛,满腔热情,为居民服务不分昼夜,老韦的名气越来越响。近年来,平凉西块旧改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6月,“老韦调解工作室”在平凉街道13街坊征收基地挂牌了。很快,工作室门庭若市,常有居民排着队等待调解。

 

  4年来,工作室从12、13街坊搬到2、3街坊,去年上半年搬到7、8、9街坊,去年下半年又搬到了4、5街坊。这些基地涉及居民总数达1万余户。工作室共收到表扬信10封、锦旗15面。

 

   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

 

  在位于八埭头的5街坊旧改基地,“老韦工作室”的牌子还在。屋子中央,整整齐齐地摆着简朴的桌椅,中间那张黑色的椅子是老韦的“专座”。可是,它的主人却再也不会回来了。不少居民闻讯赶来,流着眼泪怀念他们心中的“金牌老娘舅”。

 

  62岁的杨梅香就是其中一位。“老韦帮我解决了天大的难题!”杨梅香就住在八埭头。4年前她和丈夫离异,当时法院的离婚调解协议上写明,她享有居住权和征收补偿利益。不过,去年9月征收开始后,前夫却只肯给她10万元。“我一个弱女子,今后住到哪里去啊?”杨梅香只好求助老韦调解工作室。11月的一天,老韦给他们整整调解了两个半小时。杨梅香想要50万元,可是前夫坚决不肯。后来老韦用“背靠背”的方法,和她前夫单独谈,大概谈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说服了他,前夫同意给杨梅香43万元。“我自己再贴了2万多元,在佘山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安置房。”杨梅香说,“老韦本事很大的,一次就给我们调解成功了。”

 

  事后,杨梅香想谢谢老韦,就托居委干部送了一袋柠檬给老韦,可是被退回来了。“老韦说,这是他应尽的职责,小事体一桩。可是对我来说,这是大事,我有一片屋檐,以后可以养老了!”

 

  听到老韦去世的消息,杨梅香当场大哭起来:“老韦这么一个好人,突然走了,我太难过了。追悼会的时候我一定要去送他的!”

 

  居民老余也来了。他是前年2、3街坊动迁中一起纠纷的当事人。老韦先后为他家调解了3次。有一次,老韦还挺身而出,挡住了对方对老余的施暴。他还规劝老余的儿子:“良心要摆在当中。人在做,天在看。你忍心让90岁的奶奶住到郊区去吗?”老余一家的矛盾解决得并不顺利。儿子对调解协议又反悔了,现在进入了法院诉讼程序。尽管如此,老余仍非常感激韦登义:“他把我们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自家动迁沾不上半点光

 

  当人民调解员收入并不高。韦登义刚进街道工作时的工资是1500元,后来随着最低工资的调整而略有增加。去年10月,街道给他增加到2350元,此外他还有一份市里下发的“首席人民调解员”1000元津贴。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说了这样一件事。韦登义一家原来也住在杨树浦路,2014年下半年也成了“动迁对象”,而且第一批签约了。在随后的摇号选房中,老韦手气不佳,总共1579产(证)居民,他摇到的是1397号!轮到他家选房,好房子早就没了。妻子怪他:“你天天早出晚归,工作得那么卖力,去找找领导总可以吧?”可是老韦怎么也不肯。最后,妻子没有选到想要的罗店安置房,拿的是更远的航头房子。

 

  “我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我热爱这份工作。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老百姓有纠纷,我就第一时间出现,就算再辛苦,看到他们成功签约,我就开心了。”老韦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话,言犹在耳,可是,他的同事们却再也见不到他亲切的笑脸了。

 

  “每天,他到基地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这次,他走得实在是太匆忙了!”杜金根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人们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座“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标兵”的奖杯,永远无法送达韦登义手中。不过,他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已经留下了一座无形的丰碑。(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