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岁杨树浦路迎来91年来首次综合改造 将打造成一座"露天博物馆"
原标题:147岁杨树浦路迎来91年来首次综合改造 聚焦历史活化、空间美化、街道人性化,将道路打造成一座“露天博物馆”
杨树浦路改造将充分“还路于民”。
行走在绿树成荫、宽畅空阔的杨树浦路,用手机扫码老工业建筑墙面上的二维码,一段相关历史就呈现在眼前。走累了,不远处就有一处街角广场可供休憩玩乐……这是描绘中的杨树浦路未来图景。今年底,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将正式启动,这条历经147年的老路将重焕青春,这也是杨树浦路自1926年以来的首次综合改造。
杨树浦路将引入街头绿地广场。(均资料)
今年,恰逢《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发布满一年,不少道路在改造过程中,已经引入导则新理念。长达5公里、沿线风貌各不相同的杨树浦路,如何引领上海未来街道发展方向?记者从上海市规土局获悉,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将聚焦历史活化、空间美化、街道人性化,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道路尺度的基础上做整体提升。
“街道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载体,街道风貌的提升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发展。杨树浦路综合改造规划不乏亮点。一方面要践行‘还路于民’‘慢行优先’理念,另一方面可结合自身特色,对近代工业遗存、杨浦滨江规划定位进行提升,完善造血功能,让人可以再度聚集起来。”市规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控制拓宽尺度,打造人性化街道
杨树浦路始建于1870年,得名于该地区重要的河道——杨树浦港,曾历经两次拓宽。今天,这条百年老路保留着90多年前的道路尺度,最宽处不过20多米。新规划仍将基本路宽控制在30米以内。“路幅太宽会让行人产生不安全感。结合新的街道设计导则要求,杨树浦路要打造人性化街道,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行者。”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表示。
控制路宽是否会带来问题?杨树浦路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中环以内,横穿提篮桥、平凉路、大桥、定海路等4个街道,是杨浦滨江地区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一名在杨树浦路工作生活的电力企业员工坦言:“某些路段时常堵车,一到下雨天晚高峰堵车现象就更加严重。”目前,杨树浦路采用双向2车道设置,交通需求要大于通行能力,高峰期交通运行处于过饱和状态,存在堵车严重的情况。比如,大连路—军工路段,就经常堵车。
规划指出,道路拓宽将在分析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进行,在有交通需求且环境符合的空间内将双向2车道调整为双向4车道,通过建筑平移的方式腾挪空间。如果采用双向4车道,将大大提升道路的使用效率。随着杨浦滨江开发,杨树浦工业带将有数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相继开放,一批植入产业将提供十多万个岗位。结合远期规划(2033年),双向4车道将基本满足机动车交通服务水平。
打造人性化街道,人的行走体验尤为重要。规划指出,要尽可能腾出充足的慢行空间,将原有2至3米的人行步道尽可能拓展到4米。这些空间大多数需要和沿街商户、企业等地块业主共同合作,梳理出沿线的建筑退界,让建筑前面的闲置空间可以和既有人行道进行整体设计。在细节之处,道路设计通过减小转弯半径、交叉路口无障碍设计,让行人缩短过街距离,感到安全舒适。
结合杨树浦路的未来定位,一些创新手段将被实施。伦敦等全球一流城市的街道布局中,供行人休憩、游玩的广场成为特色,有喷泉、座椅、鸽子、艺术展、音乐表演等。借鉴相应理念,杨树浦路在改造中适度增加广场元素,其中包括大尺度中央广场,并结合现场环境设置一些小型绿地广场,让人们可以休息或活动。这些小广场还可以容纳共享单车停放,提升社区生活圈的服务水平。
建筑再利用,打造“露天博物馆”
画家笔下1910年前后的杨树浦路。
杨树浦路拥有众多历史建筑,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煤气厂、天章记录纸厂等百年老厂赫赫有名。
结合这一特点,未来的杨树浦路将被打造为“露天博物馆”,道路和沿线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区域性公共开放博物馆,部分沿线建筑通过功能活化,植入业态,依靠自身带动人气聚集。通过手机扫描专属二维码,这里的每一栋老建筑都可以诉说自己的故事,每一个座椅,每一盏路灯,甚至每一块地下井盖,都镌刻着百年前的工业痕迹,游览其中如同穿梭在藏品之间。
在这座“露天博物馆”里,每件展品如何陈设是一件需要精心推敲的事。经过分门别类,老建筑要“留下来”,进行修缮和功能再造。沿街历史建筑共65处、上百栋,按照历史价值进行等级分类,绝大部分予以原址保留。
由于杨树浦路改造恰逢江浦路越江隧道、松潘排水系统等重大工程建设施工阶段,少量区位特殊的建筑将采用平移手法,避免盾构工程、新管线铺设带来伤害。
原有的地下管线,比如杨树浦水厂附近的百年地下水管将被取出,陈列于杨树浦路沿线,让行人可以直观欣赏到当年的市政管网。一批老建筑经过修复和评估,进行保护再利用,将在未来植入相适应的新功能,配合杨浦滨江科创和文创产业发展。沿街建筑第一层原有的各类店铺将进行功能复合,保持杨树浦路日间、夜间,工作日与双休日的活跃度。
保留的建筑,很多不在名单之列
杨树浦路珍贵历史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涉及的很大一部分保护建筑并不在既有文化保护名单之内,但仍基于尽可能保护的角度提前予以保留。
早在两年前,一项针对杨树浦工业带的老建筑调研悄然启动。经过“地毯式”调查发现,单就杨树浦路北侧而言,历史建筑沿街立面占到总面宽约35%,长达1.8公里。在杨浦树港到临青路一段,这个比例高达75%。这一段,拥有大德里、志仁里、华忻坊、仁兴里、依仁里等百年里弄。在通北路——许昌路段,还有建于民国时期的杨树浦路713号花园住宅、1914年建成的新康里,以及齐齐哈尔路——兰州路段的杨树浦救火会、杨树浦警察局,分别建于1920年、1889年。
除单个历史建筑,一些成片区的历史城市空间节点也被确定。如八埭头——杨树浦水厂区域被誉为“杨树浦的南京路”,曾是这个地区最为繁华的区域。周家牌路——松潘路区域是历史居住综合社区保留质量最高的地方之一,体现出老上海里弄肌理和居住中心、商业配套环绕的传统布局。内江路波阳路区域体现出当时职住平衡的特殊肌理,比如其中的密丰绒线厂就是集合型的职住平衡厂区。这一理念源于《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历史名城也被大量使用。
在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中,将遵循原真性原则,只对既有历史建筑和空间进行修复,不再新造或重建。
沿街还将塑造出更为浓厚的历史氛围。通过提炼杨树浦路百年市政、百年工业历史元素,对路灯、座椅、地下井盖等进行“特制”,比如地下井盖会采用红色钢制材料,凸显工业特色。街道的铺装也会针对道路不同功能进行调整,比如在慢速交通区域采用老上海风情的方格弹街石。在有纪念价值的建筑附近,地面铺装还会“变身”组合成特殊的标线和标志,从而将历史建筑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系统,并可以识别每个历史建筑的身份。
与滨江景观互动,优化空间观感
在未来改造中,街道空间布局将在细节之处得以优化。
位于杨浦滨江核心地段的杨树浦路,要与滨江景观形成互动。杨树浦路临江一侧排列着不少工厂,临江却不见江。在黄浦江贯通工程中,杨树浦路开辟出拥有8条通往滨江的道路。未来,在一些区域节点中,尤其是建筑之间将可能见缝插针地开辟出“视野通道”,让行人可以在行走中看到黄浦江,甚至看到浦东天际线。通过借景,优化杨树浦路的空间观感。
绿荫层层的行道树也是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作为行道树的悬铃木或将迎来一次“大搬家”:原先置于人行道上的悬铃木将被挪至慢行道和机动车道中间,形成一道绿化隔离带。杨树浦路综合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说:“主要是考虑到整体空间的协调性,同时也要让树木能够自然生长,避免被建筑束缚。”
此外,有碍空间美感的架空线也将被“藏起来”。在规划中,改造将把道路沿线的架空线入地。由于道路本身管线复杂,架空线入地要因地制宜,在相应区域将每隔500多米设置一个永久或临时开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