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光:为上海交大媒设学院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图]

26.09.2014  18:03

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同志因病逝世。消息传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师生深感悲痛,在获知杨先生辞世的第一时间,媒设学院的微信群就充满了诸多的深情回忆。涓滴意念汇流成河,勾勒出杨先生与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深厚渊源。原来,杨伟光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为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在闵行校区举行“杨伟光院长追思会”,当年与杨院长一道工作的老同志、现任院领导、杨院长当年的研究生等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学院首任院长、名誉院长杨伟光,赞颂杨伟光“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开拓性贡献”的辉煌人生历程中,还有“为中国传播事业培养人才”的华彩篇章。

党交给我的任务”——交大媒设学院首任院长

2002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确定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大学发展目标,加大文科发展的力度,准备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当时,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摆在大家面前——谁来担任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学院的首任“掌门”、带领一个新兴的学科快速发展?受到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任职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任职北大新闻学院的启发,刚刚从中央电视台台长岗位上离任的杨伟光成为众望所归的最佳人选。

当时,交大方面还有些顾虑,因为交大的媒体与设计学院还处在创建初期,百废待兴,而刚刚离开央视的杨伟光是身兼全国政协常委、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的高级领导干部,怕杨伟光不肯接受这个“名未见经传”的“”职务。没想到杨伟光在听了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筹建组的工作汇报后,就爽快地答应了。但他同时表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必须得到组织批准。据此,上海交通大学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向上级部门打了报告。这一报告经中组部备案后,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同意。

2002年9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宣告成立,杨伟光也走马上任成为学院首任院长,他说“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做好”。杨院长对新的职责非常重视,尽心尽责。在追忆杨伟光的众多官方报道中,细心的人们也不难发现,身上兼职无数的杨伟光的公职身份中,除了“中央电视台台长”这个众所周知的职务,“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是为数不多的公共职务之一。

2002年9月,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成立,杨伟光(左二)出任院长。 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王仲伟部长(左三)为学院成立揭牌

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师生则更为清楚,杨伟光高瞻远瞩同时又脚踏实地,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实现零的突破——交大媒设学院的开拓者

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成立的时候,国内开设新闻、传播、影视等专业教学点的院校已超过200所,建立的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院系已超过400所。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建院伊始,就要直面这样的剧烈竞争,其起步之艰难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开拓者,杨伟光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案。带着党交给的任务,带着作为“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的丰富经验,杨伟光对媒设学院的扬帆起航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伟光上任伊始,就为交大媒体设计学院明确提出了“数字化、(产学研)一体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认为交大媒体学院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交大优势,走出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当时担任媒体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的李彩英教授清楚地记得,和自己“搭班子”的杨伟光对学院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强调学院要“依靠交大的优势、融合各个学科、办出自己特色”的发展思路。2003年10月,媒体与设计学院召开“十五建设规划专家论证会”,由于杨伟光的支持,一大批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交大,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会议确定了新诞生的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要走“影视并重、重点发展影视艺术设计、合作办学、实践办学”的发展道路,夯实了学院的发展基础。

在杨伟光的指导和领导下,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确立了“文理相互渗透,技术与艺术融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确定要依托上海交大先进的数字技术平台和成熟的高清晰数字影视系统等系列产品制造链,构建新型的媒体与艺术设计学科新格局;在重视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现代文化艺术和传播理论的研究,把交大在数字影视技术领域中的优势延伸到文化传播、文化艺术产品制造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去,为社会培养新一代既懂现代传媒技术,又懂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懂技术的应用又懂写作和设计的专门人才作积极的探索和贡献。杨伟光在学院的初建时期就明确了未来发展道路,对交大媒设学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2006年,杨伟光卸任交大媒设学院院长,第二任院长张国良开始主持工作,学院热情邀请杨伟光担任学院名誉院长,继续指导学院各项工作。已经与交大媒设学院结下深厚感情、对学院发展非常关心的杨伟光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此后便一直担任学院的名誉院长,对学院的各项事业依然一如既往地关心。

2007年,交大媒设学院举办了首届“全球传播论坛”。彼时杨伟光已经不是院长,但他依然以“东道主”的身份担任嘉宾主持,他在业界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重量级”嘉宾共聚交大,共话新闻传播和交大媒设的发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全球传播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在海内外的业内人士中颇具口碑,已经成为交大媒设学院的一个响亮品牌。

2012年,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杨伟光应邀专程写下寄语:“期待师生们: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培养出更多全国知名、影响世界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名制片。为交大争光!为祖国争光!”其殷殷期待之情,令媒体与设计学院师生感奋不已。

如今,交大媒体学院已经走过12年的发展历程,杨伟光具有开拓意义的办学理念、建院思路依然在指导着今天的交大媒体学院发展。

高度重视实践——培养传媒人的重要环节

杨伟光在中央电视台担任台长多年,对新闻人才的养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杨澜、白岩松等著名新闻主持人都自称是“杨伟光的作品”。对于新闻人才的培养,杨伟光十分关注。

针对当时的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和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实际情况,杨伟光对交大媒设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交通大学“重实践”的传统不谋而合,杨伟光对“实践”在新闻人才培养中也高度重视,认为传媒人更要高度关注社会。

杨伟光重视老师的“实践经验”,认为新闻传播人才的师资队伍应该从“学院派”向“实务派”拓展,鼓励大批具有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人员参与新闻人才的培养,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杨伟光倡导下,学院更加重视在师资队伍中加大新闻实务人员的比重,夏平建、姚欣保等一大批有丰富新闻实务经验的教师都先后加入到媒设学院教师队伍中,充实了师资队伍,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杨伟光也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中增加“实践课程”,认为学生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应该大量参加新闻实践活动,特别鼓励大家到一流的新闻媒体增加实践经验。杨伟光连续多年推荐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学生进入中央电视台实习,每一年的学生实习时节,杨伟光就还原成为学生老师的身份,从联系实习到安排食宿事事操心关注,完全没有任何作为领导甚至作为院长的架子。最多的时候,媒体学院一年在央视的实习学生超过20名。这份实习经历,也成为学生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杨伟光曾三次参加媒设学院的开学典礼并致辞,每次都要讲同一个“典型事例”:我们的编导千辛万苦拍摄的关于大熊猫的专题片,在国际市场上却少人问津,作为素材卖给国外电视台后,人家重新撰稿剪辑,立刻招来众多买主。由此告诫交大媒设的学子,要看到和国际影视先进水平的差距,学会“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谆谆教诲,至今仍是交大媒设学子的座右铭。

杨伟光重视与业内企业的深度合作。从2004年开始,交大媒设学院就开始与媒体集团校企共建,致力于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此举得到杨伟光的高度认同。

作为业内领军人物,杨伟光还为学院博士生教学实现了零的突破,他倡导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方向,并招收两名博士生入读。这两名博士生也由此有幸成为杨伟光在交大媒体学院的“开门弟子”和“关门弟子”,如今都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骨干。吴湛微作为杨伟光的“关门弟子”,如今也在交大没媒设学院任教,他还记得当自己确定了博士论文内容是《中国农村电视覆盖研究》时,导师对这个“接地气”的论文题目非常喜欢,一再强调这种高度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而导师的谦和的人生态度、精深的学术造诣也给了自己人生最多的启发。

杨伟光还注重理论学术研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等书籍,记录自己作为新闻人的感悟。2006年,杨伟光担任了学院名誉院长后,继续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看到学院资料匮乏的状况,他还把包括自己著作在内的个人收藏的近千册书籍捐给学院,助力学院的资料储存,也希望学生从中能够学到更多东西。这些资料,已经成为媒设学院的典藏文献,更是媒设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媒设学院毕业的历届校友们在各个岗位上大显身手,成绩斐然;在校学生也纷纷冒尖,在各种高规格比赛中争金夺银,荣获“纽约广告节金奖”、“釜山国际广告节金奖”、“挑战杯‘世博’特等奖”、教育部“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一等奖”等国际国内顶尖大奖,正所谓“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前辈开创的事业,正走向蓬勃和辉煌。

完成未竟的事业——媒设人的最好悼念

杨伟光做出了开创贡献的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如今正和上海交大一样,以蓬勃的态势快速发展。学院秉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科融合、争创一流”的宗旨,在办学规模和质量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十余年来,学院结构由教学型转变为研究型,留学生人数也从无到有,2014年在院留学生245名,占国内同学一半(485名),是全校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国家级项目从无到有,目前已覆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和青年项目的所有类别,年度科研经费增13.5倍;尤其可喜的是,作为总体实力和学术声誉的反映,在2012年、2014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学科排名中,上海交大的传播与媒体学科跻身世界百强,其中2012年同时进入百强的中国大陆兄弟学院仅有5所,2014年跻身世界百强的大陆院校仅有2家。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已经成为“后起之秀”,越来越被业内关注。

在这样的时刻,媒设师生对事业的开创者格外怀念。交大媒设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党委书记单世联教授等表示,对杨伟光老院长最好的悼念,就是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交大媒设学院将继承老院长的理念,志存高远、不断创新,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促进中国传播事业的发展;诚如杨伟光老院长在给学院的题词中所言:“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培养出更多全国知名、影响世界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名制片。为交大争光!为祖国争光!